藏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塑造艺术,是西藏苯教祭祀传统的延续,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早先只是施食供品上的小小贴花。制作酥油花的原料是以酥油为主,在高原寒冷的气候条件下,用洁白的酥油,经过凉水加工捏成膏状使用。酥油是牛奶经过反复搅拌(俗称打酥油)后提炼出黄白色的油脂,这种油脂呈凝固状,柔软细腻,色泽纯洁,清香扑鼻,可塑性极强。其油脂所塑造的工艺品,具有形象逼真,色彩绚丽,精巧玲珑等特点。
据说当年文成公主进藏时,带去一尊释迦牟尼十二岁的等身佛像,供奉在新修的大昭寺里。按照仪轨,供奉佛和菩萨的贡品有六色,即:花、涂香、圣水、瓦香、果品和佛灯,可当时已是天寒地冻,没有鲜花,于是人们就把酥油塑成了花供奉佛前,从此相沿成俗,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艺术门类。现在藏传佛教很多寺院都有制作酥油花的传统,但无论从塑造工艺还是规模来看,青海塔尔寺的酥油花都属一流。
几百年来酥油花漫长而缓慢地发展变化着,随着佛教的发展,酥油花的内容、工艺技巧都有了很大的改进和发展。其表现的艺术形式、题材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但酥油花的制作过程并无显著的变化,只是一直传承古老的制作方法,未受现代技术的影响,完好地保存着古朴的制作方法。就是到了现在也没有多大变化,顶多就是加上了一些现代的塑造内容。
酥油花是一种油塑工艺品,以酥油为主要制作原料。酥油是青藏高原藏族等牧民的奶油类食物,是用牛奶经过反复搅拌后提出的黄白色油脂。这种油脂呈凝固状,柔软细腻色泽纯洁清香扑鼻,可塑性极强。其塑造的工艺品,具有形象逼真,色彩鲜艳,精巧玲珑等特点。相传,宗喀巴大师有天晚上做一奇梦,梦见荆棘变为明灯,杂草化为鲜花,无数奇珍异宝,五光十色,灿烂夺目。醒后为了再现美妙梦境,立即组织艺僧用酥油塑造各种花卉树木、奇珍异。
油酥艺术和十五花灯节传到格鲁派发祥地塔尔寺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起初,酥油花的内容单调,制作粗糙,后来相继建立了上下两个酥油花院,专门培养油酥艺僧。上下两花院的艺僧凭着对佛的虚诚和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在油塑技艺诸方面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花样年年翻新,内容题材不断变化。技艺越加精湛.甚至超过了酥油花发源地西藏的一些寺庙而被社会公认为一绝。
酥油花是藏文化中独具特色的酥油塑造艺术。酥油花是盛开于冰点的奇异之花,是以酥油为主要原料制作成的奇绝艺术品。它完全是在零度以下制作完成的,其塑造工艺繁复而奇特,多在冬季三个月间进行
每年在寒冬之时,艺僧们会选取秋天草黄之后产下的牛奶,从中提炼出的酥油是纯白的,而不泛出黄色,用其塑造出的佛像会面如满月,人物肤质白皙。艺僧们先将酥油浸泡于冰凉的水中长时间揉搓成膏状,去掉其中杂质塑造起来酥油更加光滑细腻。塑造之前油塑艺僧先要沐浴发愿,进行宗教仪式。仪式之后,掌尺和其他艺僧一起选议酥油花的题材然后设计腹稿精心构思、策划、布局之后,便分配给擅长人物、动物、花卉、建筑的师傅带领各自的徒弟。
酥油花表现的艺术形式多样,题材内容十分广泛,多属佛教故事、历史故事、人物传记、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佛像和人物形象等。随着时代的推移,又不断赋予一些新的时代气息。如“释迎牟尼本生故事”,既丰富了酥油花的传统风格,又生动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使以前的单塑手法逐步发展成为立塑和浮塑相结合、单塑和组塑相结合,花架和盆塑相衬托的多种形式。
酥油花捏塑不同于泥塑、面塑、蜡塑,也不是一般的组塑。酥油质软性沾,给人以柔和的感觉。酥油花的用色,与寺院中的壁画、唐卡的色彩有共同之处:明快生动,显示出高原民族对饱和、艳丽色彩的偏爱。艺人们喜用红胚料塑花、黄胚料点蕊、绿胚料状叶、白胚料布云;黑发、皓齿、粉脸、丹唇,鲜艳逼真,自然柔和,表里一致。加之酥油花往往与酥油灯一块摆出,在烛光的辉映下,显得格外光泽艳丽、多彩动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