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朱砂点。
朱砂点藏文音译为“玛提”或“玛杂”,其意为“红色的小点子”。这一名词是台湾早期天珠接触者创造的,当然这里的朱砂也就不是真正意义的“硫化汞(HgS)”,西方一些学者会沿用藏语音译“Martik”,而为了便于交流,我们仍沿用这些约定俗成的汉文名词。有人说朱砂点是因为佩带时一些血点沁入到天珠内而形成,窃以为不足信,因为很多时候这些红色的小点子在珠体里从内到外均匀分布,而从一些断天珠的截面可更清晰显示,显然这不是因为外部沁入而造成的。有人指这是“赤铁矿元素”,说佩带过程中会出现由红变黑,或者由黑变红的的情况,我们没有看到过任何权威机构出具的化学成分报告,这种说法欠缺说服力。根据笔者十几年的经验,天珠带有朱砂点的比例非常高,当然以后我们通过大量标本得出量化的数据则更好,而其成分分析也需要科技考古方面的协助。
2、风化纹。
藏文中并不存在风化纹这一名词,只是以天珠的外皮来指代,显然这也是新创的名词,指天珠表面因为年代久远而形成的一些圆形、半圆形、或月牙形的皮壳纹路。据笔者观察,在西藏的珠子中,除了天珠还有老缠丝玛瑙(琼)、南红、老玻璃珠(琉璃)都带有这些纹理,而和这些珠子同时佩带的绿松石、红珊瑚珠、蜜蜡、骨珠则没有,也就是说在外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有些珠子带风化纹有些则不带,故此我们基本可以推断出其成因与珠子的质地有关。一般主流观点认为是因为这些珠子的主要成分含有二氧化硅(SiO2),故此产生这些纹理。而风化纹由外部因素怎么作用的?是否有规律性?是否在珠体上均匀分布?在一些珠子上带石纹、水纹、结晶的地方是否也存在风化纹?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去探究。
3、九眼页岩、镱(Yb)元素和天珠矿。
坊间流传,据日本或者美国研究分析证明天珠为九眼石页岩,含有玉质及玛瑙成份,是稀有宝石,数千年前火星陨石撞击喜马拉雅山区,在强烈的撞击下产生了火星上14种元素,因而天珠具有天然宇宙强烈的磁场能量,其中“镱(Yb)”元素的磁场相当强烈,高达十三伏特云云。可笑的是我们从未看到美国或日本权威研究机构出据的有关天珠质地和成分分析报告的正本或副本,这些说法显然是杜撰,系商贾们出于商业目的的说辞,其实九眼页岩这样的藏文原文根本不存在,矿物学和宝石学也未曾见过这一名词,至于西藏存在天珠原石的矿也是子虚乌有之事。
4、天珠是否分新老?
天珠没有新老之分,只有真假之别。假天珠商人为了贩卖工艺品或者仿品创造出新天珠这个概念,以期鱼目混珠的效果。就比如有人按照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毛公鼎”新铸一个“毛公鼎”,然后说台北那个是老毛公鼎,我这个是新毛公鼎,那个是无价之宝,我这个只卖一百万,智商正常的人都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5、觉沃佛的天珠宝冠。
现在很多主流观点以大昭寺内觉沃佛头上镶嵌天珠的五佛冠为依据,来为天珠断代,把天珠出现的下限定在公元七世纪。我们知道此尊佛像的神圣是不容置疑的,清乾隆之后历辈达赖喇嘛、班禅喇嘛以及所有高等级的呼图克图都是在此佛前金瓶掣签选出,而现今第十七世大宝法王噶玛巴的剃度受戒仪式就是在觉沃佛前进行,很多藏族在起誓赌咒时皆呼此佛之名。但是,稍微有西藏历史背景知识的人都知道,此镶嵌九眼、宝瓶、虎纹等天珠的五佛冠是后世由宗喀巴大师(明永乐年间)供奉,也有一说是五世达赖喇嘛时期(清康熙年间)由当时的藏王第斯桑结嘉措供奉,故此根本不能作为断代的依据,这就是不黯西藏历史文化所闹的笑话。
6、天珠概念和名称系统有待厘清。
天珠的概念古代藏人是比较明晰的,并有一套名称来系统称呼不同种类的珠子,但是随着时代变迁,大量外来商贾出于利益的考量,刻意将天珠的概念泛化,故此在研究论述天珠时我们需要将概念清晰化、名称系统化、对应化,否则因名称的混淆很可能作出荒谬的论断。比如说我们基本认同线珠以及马眼(答米)是由西亚传入,山羊眼(惹米,即现在流行称谓的药师珠)大致出现在阿富汗等中亚区域,而这几种珠子近年已经被商贾们泛化成天珠(或者天珠的一种),如果以这几类珠子为依据推导出天珠来自西亚,结果显然是荒唐的,故此在研究和收藏前很重要的一个工作是分清概念。
(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