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大昭寺 >> 大昭寺资源 >> 正文 >> 正文

走近大昭寺经幡,佛像,酥油花

来源:大昭寺 时间:2022/9/2
北京皮炎权威医院 http://pf.39.net/bdfyy/dbfzl/150708/4652366.html

每当宗教节日到来,就有来自青藏高原各地的信徒到大昭寺朝拜,也包括来自四川、甘肃的藏区的信徒。他们千辛万苦来到大昭寺,在佛像面前献上金黄的酥油,各种颜色的哈达,许多人一丝不苟地转着转经筒;也有许多人围着寺院经堂磕长头,匍匐在地,一步一叩,态度严肃而虔诚。因为在这里,虔诚的佛教徒都把朝拜寺庙当做人生大事。

大昭寺外,磕长头

如果你来到大昭寺,亲身体会下面几个活动,你就能体会到佛教在藏族人民中的影响是有多么深远。

大昭寺换经幡

换经幡的日子,必须由自治区天文历算研究所推算出藏历新年前的良辰吉日。日子定好后,寺庙的僧人要提前准备五十条长约二十米的五彩经幡,以及五颜六色的哈达,还需要僧人们齐声念经并举行开光仪式。

民俗学家解释,五种颜色象征自然界的五种现象,是生命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当自然界天平地安、风调雨顺的时候,人间便是太平祥和、幸福康乐;当自然界出现灾害的时候,人间灾害重重、不得安宁。世世代代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对大自然的变化更为敏感。

企盼人间太平幸福,首先应该祈愿大自然无灾无祸,于是用经幡上五种不同颜色的幡条来表示这种心理寄托。这些经幡五彩缤纷,其颜色都有固定的含义。

五彩经幡与汉藏传统中的“五行文化”密切相关,五色分别象征蓝天、白云、火焰、绿水和大地,同时代表木、金、水、火、土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的五种物质。用五彩经幡表现五行之理,加上藏文经文和“风马”图符,寄托了在高原严酷环境中生活的藏族群众,对生活和生命的无限向往和祝福,是一种寻求“天人合一”的象征。

经幡

具体来说,蓝幡是天空的象征,白幡是白云的象征,红幡是火焰的象征,黄幡是土地的象征。这样一来,也固定了经幡从上到下的排列顺序,如同蓝天在上、黄土在下的大自然千古不变一样,各色经幡的排列顺序也不能改变。按照传统习俗,拉萨大昭寺四周的五个大经杆每年更换经幡,迎接藏历新年的到来。

据说经幡是由古印度女子身穿的纱丽演变过来的。在古印度,女子们都穿着薄薄的纱丽裙衫,丈夫远离家门时,妻子扯下身上的一块衣角挂在门口或树上为其送行。天长日久,布的颜色退了,布丝也被风吹走了。吹到哪里去了呢?吹到丈夫身边了。随着佛教的兴旺,纱丽变成了一块块薄薄的纱布,并染上了颜色,印上了经文和神像,成了今日的经幡。

换幡,首先要将已经褪色的旧经幡和哈达用刀子割掉,然后挂上新的经幡、哈达、彩布。取下的旧经幡由寺庙的僧人收集起来,集中挂在山上或拉萨河边,不能随便丢弃。经幡的形制根据地点场合,可分立柱式和悬挂式两种。大昭寺广场上的经幡柱柱顶装饰有镏金宝瓶、五彩华盖、牛尾,从上往下挂满一层层经旗。

届时,大昭寺僧人在大昭寺广场摆设象征五谷丰登的切玛,庆贺大经杆更换经幡。众多信教则把写有祝福、祈愿的经幡系在经杆上,表达新年新希望。活动结束时,信众还会在大昭寺香炉前敬青稞酒,向天空抛洒糌粑,最后在大昭寺前敬香以庆贺经幡更换结束。

朝拜释迦牟尼

在大昭寺的佛殿,有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

藏族人认为它珍贵,不仅因为它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最重要的是藏区人民心目中认为这尊佛像和佛祖一模一样,因为此尊佛像是释迦牟尼在世的时候,按照其本人的形象塑造的,而且由佛祖亲自开光。

据说这样的佛像全世界只有三尊,分别是释迦牟尼的8岁、12岁和25岁等身像。期初佛像都在印度,后来8岁等身像由尺尊公主带到西藏,存于小昭寺,现在已经不完整。而12岁等身像在南北朝时,从印度经过海上的艰难运输,到达了长安,后来作为唐朝文成公主的嫁妆,来到藏区。从长安到青海再到藏区,一共用了三年时间。由于大昭寺供奉这尊珍贵的释迦牟尼像,因此来这朝拜的人也特别多。

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

藏历正月初一,到大昭寺朝拜佛祖是拉萨人几百年间形成的习惯。十二月三十夜里,大昭寺举行送旧迎新的法会。僧人登上楼顶吹奏金唢呐,悠扬的声音随着风一直飘到很远的地方。清晨,信徒冒着严寒排着长长的队伍在门外守候,然后拿着酥油灯盏,依次到佛祖像前添油、顶礼,祈祷五谷丰登,人兴财旺,吉祥康乐。朝佛活动从晚上十二点持续到第二天下午五六点。

藏历五月是萨嘎达瓦节,是佛祖出生、得道、圆寂的日子。多年来大昭寺形成了传统:上午僧众和俗家信徒朝佛,还有许多人带来唐卡、佛像,请喇嘛念经开光。届时,僧俗信徒还要戒杀生,戒肉食,到大昭寺、小昭寺添灯供奉佛祖,然后从大昭寺开始围绕拉萨城转经,藏语称为转“林郭”(转全城)。

传昭大法会与酥油花

和其他寺院一样,大昭寺每年从藏历正月初八开始举行传昭大法会,一直持续到藏历正月十五。传昭大法会是西藏地区最大的宗教节日,拉萨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三大寺的僧人都会集中在拉萨大昭寺参与活动。

据说传昭大法会是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在拉萨举行的祈祷大会传承下来的。宗喀巴学佛后,为纪念佛祖,于明永乐七年()正月在拉萨大昭寺举行了万人祈愿大法会。法会期间,宗喀巴梦见荆棘变成明灯,杂草化为鲜花,认为这是仙界在梦中的显示。

酥油花

为使大家也能看到仙界,宗喀巴便组织人用酥油塑成各种花卉树木、奇珍异宝,再现梦境,连同酥油供灯奉献在佛前。此后,传昭大法会的规模越来越大,内容也不断丰富。西藏其他地方的佛教信徒们也从四面八方前来朝佛。慢慢地,祈愿大会演变成一个盛大的固定的宗教节日。

传昭大法会举行时,大昭寺的诵经大殿里,一百多名僧人盘膝而坐,低头吟诵佛家经典,络绎不绝的信徒则前来朝拜、听经和布施。大昭寺因为供奉着释迦牟尼的12岁等身像,因此在藏传佛教信徒的心中与布达拉宫一样神圣,很多信徒不远千里从遥远的昌都、那曲等地跋涉而来。

中间的休息时间,几个喇嘛进出倒茶,信徒们则向每位僧人布施。大昭寺外,八廓街上朝佛者们左手捻动佛珠,右手转动经轮,在这条转经路上一步一步地丈量,延续着他们千年不变的虔诚。

藏历元月十五日,也是传昭大法会的最后一天,是藏族人民规模宏大、绚丽缤纷的酥油花灯节。这一天,在藏区各大寺院举行的油塑展览,藏语称为甘丹昂曲。各寺庙的喇嘛及民间艺人,用五彩酥油捏塑成花卉、神仙和人物,以及惟妙惟肖的飞禽走兽等,挂在大昭寺两边事先搭好的花架上。夜幕降临时,酥油灯点燃,宛若群星闪烁,一片辉煌。

酥油花是藏族人民近六百年前创造的一门独特艺术,是用带有颜料的酥油,沾着冰凉的清水,在宝塔形状的木版上塑造佛教人物、吉祥八宝以及其他具有美好象征的图案,寄托着藏族人民对佛的美好感情。

根据传统,用以供佛的物品有特殊规定:供花表示布施,涂香表示持戒,献净水表示忍辱,熏香表示精进,奉饭食表示禅定,供灯表示智慧。因藏历新年时值冬日,六供物之一的鲜花无从觅得,只好用酥油塑成一束花,供奉佛前。

大昭寺

在藏区,塑酥油花也是一种十分艰苦的艺术创造,一方面要有高超的技艺,一方面又要有吃苦精神。因为,在寒冷的冬春季节,艺人的双手要不断地沾着冷水捏塑,手热了,酥油容易融化,图像就塑造不成功。酥油花灯会上的酥油花需要大昭寺里六个僧人七天时间才能完成,法会结束以后还要在大殿里供奉七天。

结语

大昭寺已有多年的历史,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大昭寺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并且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布局规式。

环大昭寺内中心的释迦牟尼佛殿一圈称为“囊廓”;环大昭寺外墙一圈称为“八廓”,大昭寺向外辐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八角街);以大昭寺为中心,将布达拉宫、药王山、小昭寺包括进来的一大圈称为“林廓”。这从内到外的三个环型,便是藏民们行转经仪式的路线。

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尔、印度的建筑风格,是藏式宗教建筑的千古典范,再加上寺前终日香火缭绕,寺中万盏油灯长明,以及一系列的经典宗教活动,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一游的地方。

走近大昭寺:经幡,佛像,酥油花。今天的话题就是这样了,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