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川西之行
长头为何要磕十万个
我和朋友们包车走川藏线国道的沿途和达到拉萨大昭寺前,看到了很多虔诚的藏传佛教的信徒们,从不同的藏区磕着长头(全身匍匐在地)来到大昭寺前,并在大昭寺前继续磕长头。那天清晨,我在大昭寺前站了一个多小时,看到磕长头的信徒们虔诚地磕着长头,有的一个多小时都没有停止过,我心中不由得升起了一丝丝的敬畏,同时,也一直疑惑不解,他们到底要磕多少个长头呢?
这个疑惑在游览青海塔尔寺中找到了答案。
塔尔寺是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俗称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是藏区黄教六大寺院之一,是青海省藏传佛教中的第一大寺院,原名塔儿寺,得名于寺中大金瓦殿内纪念宗喀巴的大银塔,先有塔而后有寺,故名塔尔寺。这里还有一个传说故事:
相传宗喀巴于藏历年10月10日诞生在“宗喀”(今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故人们尊称他“宗喀巴”,传说他诞生以后,从剪脐带滴血的地方长出一株白旃檀树,树上十万片叶子,每片上自燃显现出一尊狮子吼佛像(释迦牟尼身像的一种),宗喀巴16岁离家赴藏一心学法多年,其母香萨阿切思儿心切,让人捎去自己的一束白发,意在告诉他老母已白发苍苍,希望他回来一晤。宗喀巴为佛教事业决意不返,给母亲和姐姐各捎去一幅用自己的鼻血画成的自画像和狮子吼佛像,并在信中写到:“若能在我出生地点用10万狮子吼佛像和菩提树为胎藏,修建一座佛塔,就如同我见面一样。”年,其母与众信徒按宗喀巴的意愿,用石片砌成一座莲聚塔,这便是塔尔寺最早的建筑物。年在此塔旁建了一座明制汉式佛殿,称弥勒殿。由于先有塔,尔后才有寺,安多地区的汉族群众便将二者合称为塔尔寺。
带着对传说故事的好奇,我们随导游来到了大金瓦殿前,看到一棵古老的菩提树,大家也希望能捡到传说中有狮子吼佛像的菩提树叶,导游说:“这种叶子很难捡到,有叶子落下,都被佛教信徒们捡走了。”信徒们捡到菩提树叶是否真有狮子吼佛像不得而知,也许只是一种传说而已。
走进大金瓦殿内,我们只能从一扇小窗户里看一眼大银塔,虽然是从窗户内窥视了一眼,但是难掩盖其金碧辉煌,这也可能对大银塔的一种保护吧。
看着塔尔寺里匍匐着虔诚地磕长头的信徒,导游问:“你们知道他们磕十万个长头需要多长时间吗?”“一年。”“二年。”回答各有不同。导游说:“需要三年。”我们对他们的执著和坚持表示敬佩。
“磕长头”是藏传佛教信仰者最至诚的礼佛方式之一,为等身长头,五体投地匍匐,双手向前直伸,每伏身一次,以手划地为号,起身后前行到记号处再匍匐,如此周而复始。遇河流,须涉水、渡船,则先于岸边磕足河宽,再行过河。晚间休息后,需从昨日磕止之处启程。
磕长头与汉族的磕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跪拜礼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使用年代最长、最繁缛的一种基本礼节。唐朝与吐蕃加快了两个优秀民族之间的相互学习,磕长头,应当是“稽首,服之甚也”之沿续,在佛教的感召下,信徒们为表明其信仰之虔诚度,而将跪拜礼更加繁缛化,加上全身俯地,表示臣服。慢慢地,这种仪式不但在宗教领域被推广,信徒们认为在一生修行中,至少要磕十万次长头,磕长头是藏传佛教信徒为实现信仰、祈福避灾而进行的最为虔诚的祈祷方式。同时,它也是藏传佛教密宗修持的一种方法,通过清心和抑制欲望,达到忘我的境界。
格鲁派是藏传佛教中形成最晚的一个教派,因头戴黄色僧帽,又俗称黄教,是严守戒律的一个教派,由宗喀巴大师创立,宗喀巴大师也是达赖喇嘛和班禅喇嘛的老师,对后世影响深远。信徒磕长头十万个与他有不解之缘。(文字:风吹沙,插图:来源网络,编辑:沙漠)你如喜欢,请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