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进藏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会发现,在藏区的著名旅游景点中,但凡能看到松赞干布的地方,就一定有文成公主的身影: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等,皆是如此。在藏族人的心目中,文成公主和他们的王——松赞干布有着一样的地位,都是为藏族的繁荣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
在汉族,在大唐盛世的传奇里,文成公主同样如此。文成公主毫无疑问是李唐皇室宗亲,却并不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嫡亲,她只是任城王李道宗的女儿。唐太宗高瞻远瞩,“贞观盛世”是大唐的第一个高峰,他对周边少数民族多采取柔抚的政策,被北方草原民族尊称为“天可汗”。
他相信“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策,相信“一桩婚姻可以顶十万雄兵”,所以当松赞干布提出“尚公主”请求时,唐太宗敏锐地看到了一个女子对国泰民安的影响。他同意嫁个公主给松赞干布,当时的吐蕃(西藏)对于中原文明高度发达的大唐来说,还只是一个尚未开化的蛮荒之地。唐太宗不舍得自己的亲生闺女去受这份罪,但赐婚的作用又是巨大的,所以这样的事情就落在了同样是李唐宗室之女、远嫁却也不足以让太宗太痛心的任城王女儿身上。可以说,是“文成公主”的名号成就了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女孩,给了她一个足够彪炳万世的功绩。
中原王朝外嫁的公主数不胜数,在锦衣怒马、十里红妆的送嫁队伍中,有两个人的身影最为清晰,一个是汉朝的王昭君,另一个就是唐朝的文成公主。这两个外嫁的女人都为两国关系的和平稳定付出了自己的一生,都为当地少数民族生活质量的提高做出了突出贡献,都被当地老百姓自发地敬仰和尊重。
但她们两个又不一样。中国历史上,需要用“和亲”政策的不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是国力衰弱,以和亲委曲求全,以结好番邦;另一种则是国力强盛,威震四海,以和亲安抚边远之邦,有赐婚的意味。前者是持卑微之姿,利用女性的美貌和柔媚,来缓和战场上的冲突;后者却是趾高气扬,宣展大国之姿,用亲戚关系来笼络感化疆外野民。汉初吕后把汉宗室女嫁给匈奴属于前者,王昭君远嫁虽然看起来是匈奴单于“尚公主”,但大汉并没有说“不”的权力,所以也属于不得不和亲的前一种情况。而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就是后一种和亲情况的典范,是展示大唐国力、抚远外夷的表现。
所以唐太宗可以选择不用嫁自己的女儿,而且既然是“赐婚”,唐朝作为娘家人就有为女儿挑选夫婿的权力,这就是著名的“六难婚使”故事,至今在拉萨布达拉宫和大昭寺的壁画上依然完整地保存着。相传,松赞干布的求婚使禄东赞携带众多的黄金、珠宝等,率领求婚团前往唐都长安请婚。不料,天竺、大食、仲格萨尔以及霍尔王等同时也派了使者求婚,他们均希望能迎回贤惠的文成公主做自己国王的妃子。为此,唐太宗李世民非常为难。为了公平合理,他决定让婚使们比赛智慧,谁胜利了,便可把公主迎去。
第一试:绫缎穿九曲明珠,即将一根柔软的绫缎穿过明珠(有说汉玉)的九曲孔眼。禄东赞把丝线系在一只蚂蚁的腰部,蚂蚁带着丝线,爬过明珠的九曲孔道,丝线也就带过来了。
第二试:辨认一百匹骒马和一百匹马的母子关系。禄东赞把母马和马驹儿分开关了一天,断绝了马驹儿的饲料和水。第二天,再把它们放在一起。饿慌了的马驹儿分别奔到自己的母亲那里去吃奶,它们的母子关系也就认出来了。
第三试:规定百名求婚使者一日内喝完一百坛酒,吃完一百只羊,还要把羊皮揉好。禄东赞让跟从的一百名骑士排成队杀了羊,并按顺序一面小口小口地咂酒、小块小块地吃肉,一面揉皮子,边吃边喝边干边消化,不到一天的工夫,吐蕃的使臣们就把酒喝完了、肉吃净了,皮子也搓揉好了。
第四试:区分一根两端一样粗细且外表涂了油漆的木柱哪端是根部哪头是茎,也就是一根木头哪一边是头,那一头是脚。禄东赞就将木头放到水中,沉入水中较深的那端就是根部。
第五试:夜晚出入皇宫不迷路(也有说是辨认京师万祥门内的门)。唐都长安的建筑是棋盘格式,街道纵横,非常相似,难以区别。但细心的禄东赞入宫时,已考虑到自己初次来长安,路途不熟,怕回去时路难找,先让随从在拐角上用红颜料做了记号。所以他最先回到了住处,其他使臣直到天亮后才回到馆舍。
第六试:从名美貌年轻的蒙着同样面纱的宫女中,找出谁是文成公主。禄东赞事先买通宫中的宦官,将文成公主的举止、特征告诉他,加上他敏锐的眼力,一下子就把那仪态大方的公主认出来了。
这样测试下来,唐太宗觉得禄东赞一个求婚使都这么聪明,他的主人一定更是个聪慧有本事的人,最后决定把文成公主嫁到吐蕃。贞观十五年(年),文成公主出长安前往吐蕃,松赞干布在柏海(今青海省玛多)亲自迎接,谒见李道宗,行子婿之礼。之后,携文成公主同返逻些(今拉萨)。
文成公主外嫁吐蕃,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重重的一笔,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下您的评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