酥油花
冰与火的雕塑
这世上美好的事物有很多种,有的被赋予某种情怀,有的承载某种意义,有的被当成艺术......
在藏地,就有一种冰与火淬就的雕塑艺术——酥油花。
酥油花,顾名思义是用酥油制成的花。有点像糖人,有很强的观赏性,又不失食材本身的食用价值。那它与雕塑艺术又有什么关系呢?因其原料离不开酥油,能被塑成各种花卉、人物、山水、楼阁,属于一种广义上的雕塑艺术。
据说,这一艺术形式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文字记载较少,但却有许多传说。相传公元年,文成公主进藏和藏王松赞干布完婚时带去一尊佛像,供奉在大昭寺内。按照仪礼,要在佛像前供上熏香、涂香、明灯、净水、献果和鲜花,因时值冬日,鲜花无处寻觅,聪明的藏族人民就用酥油塑成了鲜花供奉在佛像前。至此,这种手口相传的艺术形式便历经岁月的长河被传承至今,这也是酥油花的来历。
虽说是民间艺术,但酥油花的制作却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大体上可以分为四道工序:
第一是“扎骨架”。根据所表现的内容,用铁丝、麻绳、芨芨草等捆扎出作品的雏形。最初的操作,看似随意,甚至看不出形状,其实严格遵循度量尺寸。这些骨架制作要经过长时间的反复揣摩、练习才可以做成。
工业化进程飞速发展的今天,却没有什么能够代替这种一弯一折的精心手作,因为它不仅是一件艺术品的雕琢,更承载了藏族人民心中的虔诚和它所带来的人生意义。
第二是“做胚胎”。制造的第一道原料是将往年拆下来的陈旧酥油花砸碎,薄薄地铺开,掺和上滚烫的草木灰卷起来,变软后用力碾压反复捶打,然后剔除杂质,制成韧性好弹性强的黑酥油。再用泥塑的方法把黑酥油裹贴在骨架上,完成基本的造型。
第三是上色,在初坯上敷塑彩色酥油。上色之前,要加工五颜六色的彩色酥油,将各种天然矿物质颜料经过反复糅合融入白色酥油中,配制出各种颜色的酥油颜料,依次放在台案上备用。
接下来的工序便是这门千年绝活传承中的关隘所在。如果你曾亲见那一个个精美绝伦的酥油花作品,你不会想到那些作品在成型之前的关键工序竟然与两盆水有关。在这部分的工序中,每个制作者身旁自始至终都放着两只水盆,一只装冰凉的冷水,一只装掺和着豌豆面粉的热水。上色时,当手上的温度引起作品表层的酥油微微融化时,他们便把手放入冷水中降温;当手上沾染上太多的酥油颜料时,又要将手放入热水中清洗。
这一冷一热的交替往复,像极了生命的起落和这世间的寒暑,没有人可以永远一帆风顺,也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关键你是否可以在这冷热之间把控自如,以宽广的胸怀和善巧的智慧去构建自己人生的艺术。
最后一道程序是“装盘”。塑好的酥油花要按设计的总体要求,一个个地用细铁丝各自安装到位,固定在几块大木板上或特制的盆内,组装为一体。
酥油塑品件件悬空,高低不同,错落有致,并呈一定的倾斜,布局成单一的花卉图案或整幅的故事画面,称为“酥油花架”。完成单件作品后,再将这些作品按照约定俗成的次序组合起来,形成蔚为壮观、布局完整的立体画面,以连环画的方式,把最初确定的创作内容完整地呈现出来。大到数米高的亭台楼阁、小到三五厘米的花鸟虫鱼,疏密相间、错落有致。
如今我们大多数人都深居城市,过着各种快餐式的生活,很难体会到这一招一式给生命赋予的意义。然而生命之间本身都是相通的,只要我们稍稍打破认知的局限,便能在思考的间隙中,去感受生命本来的意义,也可以在一餐一饭、一饮一啄间变得安宁和喜乐。
在那冰窟似的酥油花作坊里,手工艺人们不断把自己的手指放入冰水中降温,让色彩艳丽的酥油花从他们的指尖上悄然绽放。也许你还来不及看它一眼,它就融化、消失了。但它却可以从此化作一束光,点亮你我的心灯。
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