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大昭寺 >> 大昭寺新闻 >> 正文 >> 正文

神秘的藏王墓,活守墓人制度延续200年,

来源:大昭寺 时间:2023/5/2
北京中科刘云涛 http://m.39.net/pf/a_4343550.html

说起皇陵,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最出名的明十三陵。其实历代王朝,都有选择一块风水宝地、然后集中安葬该朝各位帝王的习惯。中原王朝如此,少数民族政权亦是如此。在西藏有一处神秘的藏王墓,便埋葬着吐蕃王朝时期第29代赞普至第40代赞普、大臣及王妃;这里记录着吐蕃王朝的兴衰,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藏王墓,又称“吐蕃王陵”,修建于公元7世纪至9世纪。王陵位于山南琼结县雅隆河南岸的穆日山,过去是吐蕃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活动中心之一。王陵的面积约万平方米,分为东区和西区,是西藏境内迄今发现的最大的藏王陵墓。现在能确定墓主的墓葬有9座,既有我们最熟知的一位赞普——娶了文成公主的松赞干布;也有因灭佛直接导致吐蕃灭亡的朗达玛。

藏王墓背靠丕惹山,前临雅砻河,据说参考了当时中原王朝的选陵规制。墓葬皆为封土墓,均采用土葬方式,但各个陵墓大小不一,反映了各位藏王在执政期间的国力强弱。这些被历史浸润千年的墓葬群,也曾遭遇人为破坏与盗掘,如今只剩一堆堆的断壁残垣。但是它们仍然顽强地屹立在山腰间,傲视河谷,离不开一任又一任的守墓人们。

据当地史料记载,藏王墓曾有一种藏地独有的活守墓人制,这种制度延续了多年。这是更早时活人殉葬制度的延续,即从杀活人祭祀变为人不被杀但需终生守护在此。守墓人通常从藏王生前的宠幸近臣或贴身仆役中选择,一旦中选,便终生不能见活人,所吃的食物也只有贡品。总之,守墓人与“活死人”无异。这对守墓人家族来说,也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由于守墓人这个职业往往是终身制且世代传袭,因此家族将世代得到王朝的供养。

后来,随着吐蕃王朝的覆灭,又兴起了天葬,既无藏王,又无墓可守,活守墓人制也随之消亡。在9世纪中后发生的奴隶起义中,赞普陵墓全被捣毁,藏王墓成了衣冠冢。但是,仍有一些附近的僧侣会自发前来为藏王守墓,当然不需要再遵守之前特殊的“活守墓人”制度;直到现在,依旧如此。现在的守墓僧侣主要的工作大致是取水供奉、点香祈福、诵经煨桑,然后来回巡视墓地等等;也需要承担部分景区管理员的职责,比如负责售票。

偌大的藏王墓群中,目前对游客开放的,只有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合葬墓,可以沿着台阶走上墓顶。封土顶部原来建有古庙,WG中被毁,现在的寺庙建筑为后人在上世纪80年代重建的。建筑内供奉着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墀尊公主和吐蕃大臣禄东赞、吞弥·桑布扎等塑像。在松赞干布墓的顶部,可以俯瞰大小墓群和整个雅砻河谷。

全世界有多少人,一生只做一件事?守墓本身,也是一份非常高尚的职业;意味着使命、殊荣、孤独。日夜陪伴着守墓人的,是与世隔绝的安逸静谧,以及曾经辉煌过、又归于沉寂的王朝旧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