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信奉藏传佛教始于元朝忽必烈时期,萨迦派八思巴大师作为蒙古国师甚至帝师,将藏传佛教文化传与元朝统治阶层。随着元朝百年基业烟消云散,藏传佛教在蒙古民间日渐式微,再次将其光大的是清朝康熙皇帝。自古以来蒙古民族一直信仰萨满教和长生天,这并不利于清朝的统治,于是开始在蒙古地区“以政护教”,经过多年的传播与发展,喇嘛教成为了蒙古民族全民信仰的宗教。
如今内蒙古地区召庙众多,但在规模和影响上,尤以呼和浩特的大召寺、锡林浩特的贝子庙以及包头的五当召、百灵庙为最。
大召寺
其实大召寺我去得最早,还是14年前的5年,开着中国第一款SUV和同学两人一起自驾陕北,顺路拜访了大召寺。
大召寺位于呼和浩特市旧城的玉泉区,属于格鲁派(黄教),蒙语称为“依克召”,汉名“无量寺”,在这四个藏传佛教寺庙中最早建成,大概是明朝万历七年(年),由明代蒙古土默特部落首领阿拉坦汗所建,据说是呼和浩特地区最早的喇嘛教寺院。
亲眼看到佛殿内3米来高的佛陀释迦牟尼像,居然是银铸而成,听人介绍这个召庙有僧侣却无活佛,这在藏传佛教寺院中是相当罕见的。相传康熙皇帝曾驾临此召庙并小住了几日,从此大召寺便多了几分贵气,地位自然不凡。
来到大召寺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召庙前的残疾人,乐观而风趣,也许是受了藏传佛教的感召,使其坦然面对破碎的人生,不免让人刮目相看。
贝子庙
贝子庙位于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北部的额尔敦敖包山下,汉名“崇善寺”,在四个藏传佛教寺庙中数它落成最晚,始建于清乾隆8年(公元年),历经七世整修而成,据传喇嘛最多时有1人之多,可见盛时的繁荣。依附着早有的贝子庙,直到新中国建立后来才逐渐繁荣起来,形成了如今的锡林浩特市。
七月的北京在流火,七月的锡林郭勒草原好凉快!趁着凉快去转敖包
8年第一次深入锡林郭勒大草原,停车投宿锡林浩特,第二天一早就来到额尔敦敖包山下,绕过跳广场舞的火红大妈方阵,贝子庙尚未开门迎客,只好先去转了山上的十三敖包。俯瞰贝子庙,由三座院落组成,四个角矗立着白塔。走进正庙,佛堂林立,重楼复阁,红白佛塔相间,西庙建筑精美,东庙彩绘鲜活,整体建筑群看上去是汉地和藏风的结合,恰到好处。
五当召
五当召位于包头市石拐区东北约百里之外的大青山深处五当沟内。
年我们一家人自驾内蒙河套地区,从包头出发前往五当召,越走越荒凉,正当疑惑之际突然一组酷似西藏扎什伦布寺的建筑群映入眼帘,令人惊诧不已,相当震撼眼球。
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的五当召,汉名“广觉寺”,还真就是以扎什伦布寺为蓝本多次扩建而成,层层依山而建,整体白色建筑群置于苍凉的背景下颇显雄浑壮观。五当召与西藏的布达拉宫、甘肃的拉卜楞寺和青海的塔尔寺齐名,共为中国藏传佛教的四大名寺,是内蒙古地区最大的召庙。
佛堂挨个游览,印象最深的是高及十来米的佛陀释迦牟尼铜像和第二佛陀宗喀巴大师铜像,面目慈祥,熠熠生辉。
我们在五当召呆的时间最久,久坐于广场右侧的小山包上,透过飘动的经幡,眼中的五当召绝对超美!
00:13百灵庙
百灵庙位于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政府所在地百灵庙镇,是个很偏远的地方,从五当召直奔百灵庙,在草原上奔跑了3个小时才到。进入达茂旗,异常醒目的文字纪念碑《安达》将蒙古文字雕刻成钥匙状,造型独特漂亮,蒙语里是“挚友”之意,因为这里共同生活着达尔罕和茂明安两个蒙古部落。
第二天一早慕名寻访百灵庙,不巧正逢召庙维修,寺院内堆满了渣土但大殿观瞻无碍,印象中召庙内的佛教壁画十分精美传神,流连半天而出。
百灵庙建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年),汉名“广福寺”,建成后香火十分旺盛,同时促使百灵庙镇的商旅日渐发达,因为此地既可以北去外蒙又可以西进新疆,素有“草原驼道码头”之称。
相传康熙皇帝率军亲征噶尔丹,曾驻军于此。到了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日寇狂妄叫嚣“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英勇的蒙古族同胞在此打响了抗日救国的第一枪。在陕北的毛泽东主席致电傅作义将军:“绥远抗战胜利,为全国抗战的先声”,令人钦佩。
夜游百灵庙镇,虽然地处边疆,但是一样的繁华与时尚,和内地几无区别。
游走完这四座内蒙古草原上最著名的藏传佛教寺庙,前后居然用了十年,虽无心一蹴而就,却有意顺行观瞻,今日边忆边写,感觉时间就是个过滤器,可以忘掉旅途的辛苦,留在印象里的都是些很美好的东西了。
我是健行渐远,喜欢自驾内蒙古大草原,乐于分享旅途的快乐事,草原深处的趣闻多,欢迎大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