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记忆里总有些画面是想忘都忘不掉的,就像是童年某一次嬉戏、初恋时对方送的一朵野花、中年某次晚归时窗内透出的一盏灯……小画面,小事情,却可能在面临风雨暴击就要倒下时,不经意地想起,然后就有了重拾信心的勇气,踉跄向前。
李秀英的心里也这样一些画面。有的是与苦难的童年有关,有的与中年的奋斗有关,有的与家庭有关,还有的与西藏的孩子和母亲有关。
80年代,拉萨的北京中路退回去三十年,西藏连接内地的交通只有飞机和汽车。而飞机只属于极少数人,需要单位开证明才有资格乘坐。而汽车,从拉萨到四川,翻越唐古拉,绵延一千多公里,到家的时间差不多就该是返程的时间,欣喜与折磨并存,团聚和分离同行。
中秋节,在中华民族的节日里是个十分重要的日子。到了那一天,儿女无论在哪里都要赶回家中,陪着父母、陪着儿女过一个团圆节。万家团圆,吃月饼、赏月,多么美好的情景啊,而对于在藏工作的汉族人来说却是个很难受的日子,中秋团圆真的只是个年年许下的愿望。
那个年代的牛B小伙子在西藏的这么些年,关于中秋最深刻的记忆,李秀英的心里留存着一张母亲和四个孩子的脸庞。
那是年的中秋节,她早早就知道自己中秋不能回家团聚。自从跟着丈夫冯中华来到拉萨,每个中秋她都在布达拉宫脚下度过。不仅仅是因为照相的生意离不开,还因为就算回去,也不知该去哪里。父母在中国的西南四川,儿子在中国的西北新彊。一南一北,汽车转火车,一路“哐哐哐”,耗在路上的时间比呆在家里的时间多一倍都不止。
80年代的李秀英放到现在也是相当时髦那天,太阳还没完全落下,月亮已经升起来了。李秀英抱着相机盘坐药王山边,看着夕阳下的布达拉宫发呆。
冯中华早上就被某单位请去拍纪念照了。中秋放假一天,难得清闲,逛布达拉宫的人很多,大家都想留个纪念。
不知道新疆冷不冷?下雪没有?起风了,李秀英把外套收紧了一点。入秋以后,拉萨的早晚还是很凉的。她起身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心里掠过儿子胖乎乎的小脸。八十年代的布达拉宫广场是拉萨最热闹的地方,西边是自治区文化宫,有个西式建筑的大礼堂,每到周末,全拉萨的年轻人都会聚到那里跳交谊舞。青石板的广场周围都是小摊小贩,有照相的,也有卖纪念品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80年代,布达拉宫广场的小摊贩水池边散落着几株千年左旋柳,年年如此。
市面上一直有传言,说政府要重新整修布宫广场,把边上的棚户房拆掉改建成花园,也不知道何时才能动工。李秀英回到店里,见几个游客拿着单据等在门口,问她什么时候可以取照片,她接过单子看了看时间,告诉他们明天来,便进了店子。她把装照片的袋子重新点了一遍,又数了一遍抽屉的钱,心里默默把两组数字兑了一下,发现没错,这才从桌下的袋子里拿出几颗土豆开始削了起来,准备晚上做红烧排骨。男人不吃牛羊肉,拉萨猪肉又少,每次买到一点,都是尽可能地节约着吃。
一颗土豆还没削完,小孩子尖利的哭声传来。布宫西门转经道上周来了个年轻女子,带着四个小孩。大的不过七八岁,小的还在吃奶。他们白天坐在转经道上,大点的孩子用哈达拴在腰上和手腕上,小的抱在怀里。每每有转经人路过,大人孩子都会伸出手,讨个一毛两毛的聊以维持生计。
当时北京中路的岗亭。李秀英是不喜欢那样的生活方式。在她的骨子里就没有向人伸手的基因。她出生在四川大山里,村子几乎没有几块平整的土地,住的房子是用竹子编搭的墙,墙上拂点稀泥,冬天漏风,夏天漏虫,一套衣服穿到底,衣服破了就打补丁,裤子短了就接一截,大冬天无论多冷都是赤脚。家里兄弟姐妹9个,3个男孩,6个女孩。偏远山区重男轻女的思想很重,对女孩,父母动则打骂,几乎就是放任自流,连读书的学费和自己吃穿都得女孩自己去挣。
这个模型飞机成了那个年代的记忆李秀英握着土豆有一下没一下地削着,孩子的哭声一声比一声高。不用想她也知道是四个孩子中唯一的女孩在哭,可能是饿了,也可能是烦了,或是跟两个哥哥打架了。她知道那两个大的男孩总爱欺负小女姑娘,有时为几颗青稞粒,有时为几颗炒碗豆。李秀英自己没女儿,便特别留意那个小姑娘,大大的眼睛黑亮亮的,一笑露出两颗小虎牙。
李秀英叹了口气,起身,拉开抽屉,取了几块糖果,想了想,又把早上买的两个月饼带上。出门,穿过空荡荡的马路,很快就到了女人跟前。
当时广场一角女孩还在哭,脸上的灰尘被眼泪冲出两道黑痕。
“哭啥嘛?”李秀英用四川话说:“莫哭了,看我有什么!”她掏出糖果递过去,小女孩见是经常给她们送吃的阿姨,顿时就止住了哭声,接过糖,破涕为笑。
其余三个小男孩眼巴巴地看着,两个大的男孩准备动手抢小女孩手中的糖,李秀英赶紧又掏出剩余的糖果,每人发了两颗,再把一个月饼分成四等分,每个孩子分一份,剩下一个递给了孩子们的母亲。
“谢谢阿姨,谢谢阿姨!”女人双手合十连声说道。
特殊年代的特殊记忆。李秀英笑笑,不敢多作停留,男人就要回来了,她还要回去准备晚饭。这条转经道上,少说也有二三十个这样的小孩子,如果不马上离开,要不了五分钟,就会有一堆孩子围上来抱着她腿,不给钱就不让走。
李秀英自认自己不是个心软的人。她的童年并不比这些孩子幸运,从能走路就开始自己刨食填饱肚子,会跑后就不再依靠任何人,自己做自己的支撑是那些艰难岁月给予她的礼物。但她听不得孩子的哭声,特别是转经道上、八廓街上那些要饭的小小孩,每次见他们拿着只有两根弦的扎念琴四处搜寻可能会施舍的好心人时,她的心便不由自主地收紧,不由自主地想起远在新彊寄人篱下的儿子过得可好?饿了渴了、伤了痛了,可有人安抚情绪?可有人为他抹去眼泪?她会不由自主地走近他们,给他们一颗糖一块饼干。
李秀英夫妇在大召寺虽然一颗糖、一块饼干解决不了什么大事,但在三餐不继的流浪孩子心里,这份来自陌生人的温暖,还是值得珍惜的。
“靠天天会塌,靠地地会陷,只有自己才是最稳的依靠!”李秀英不知道这话是谁告诉她的,却一直留在了心里。无论是衣衫烂褛的童年还是跟丈夫一起艰难创业的中年时光,她都从没忘记过当年的初心:日子再苦再难,只要生命还在,就绝不放弃,向前走总能看到希望。
现在的布达拉宫广场。在拉萨工作三十多年了,李秀英这一代人可以说和拉萨一起成长一起变化着。从最初的布达拉宫下面不到五公里的柏油路变成了现在的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人,李秀英夫妇也从最初一个照相摊起家变成了现在的占地几千亩的康达集团董事长。
苦难已经远去,初心却不曾更改!
幼时由于条件所限,没好好上学是她心底最大的遗憾。现在条件了,再回学校是不可能的了,但她却希望这世上所有的孩子能有学上有书读。所以,集团公司每年都会资助一些贫困大学生,而她本人,每每看到那些渴望书本的眼睛,都会情不自禁地伸出手,略尽绵薄之力。
李秀英已经是康大集团的掌舵人之一前段时间,她无意中看到西藏公益活动“闪亮的日子PS大手拉小手”为牧区孩子送新年礼物的活动时,便毅然拍下童书,托发起人送给牧区的孩子。自己没能好好上学的遗憾已经无法弥补,希望那些代表着国家未来的孩子们不再留遗憾,缓缓花开,香透四季。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