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讯民和永录民俗博物馆的整个建筑群由坛城、四合院、乡村民俗博物馆、广场四部分组成,目前已建成河湟民俗文化博物馆、乌木艺术精品馆、金丝楠木艺术精品馆、中式家具文化精品馆和一座华贵庄重的千佛殿。博物馆目前收藏红木家具余件,景泰蓝、瓷器、玉器、青铜器余件,百姓生产生活用具余件,乌木原木及作品余件,其建筑大多为俄罗斯松木结构,在体现明、清古建筑的同时融合藏式建筑风格,既有古色古香之味,又有少数民族风情之美。做工精巧,木刻飞禽走兽,栩栩如生,大有巧夺天工之妙。
永录民俗博物馆目前已累计投资近3亿元。收藏品反映出与祖国各地文化交融的浩瀚历史,对青海省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项目研究提供实物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是对民和县乃至全省旅游文化产业的有力补充和强力提升。展品种类之多、工艺之精湛、艺术文化价值之高,在国内民办博物馆中首屈一指。
永录民俗博物馆的坛城建筑可视为自西藏首座寺院桑耶寺之后,具各方圆满因缘合成的世间能亲眼目睹的第二座大型坛城建筑。坛城建筑是藏式建筑艺术的指导思想之一,尤其在藏传佛教建筑风格中广泛应用,它的特征是十字对称,中心突出,四周辐射,方中有圆,园中融方。
博物馆创始人白永录出生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满坪镇大庄村。从14岁开始背井离乡,闯荡世界。改革开放的政策环境和市场机遇,让昔日势单力薄的少年靠着不甘人后的一股闯劲,逐渐成长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在上世纪80年代他开始走上了收藏之路。那些积淀着深厚文化内涵的文物、藏品,不但让他的人生轨迹从商海里跨越到了文化的疆界里,更让他一步一步拓展出原本意想不到的天地。年5月,白永录回到家乡,创建了青海永录文化传播集团有限公司。事实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都在心里谋划着一件大事。他要让心爱的这些藏品,有一个体面的安身之所。年4月23日,集团公司下属的青海永录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打造的永录文化旅游度假区一期工程———青海河湟文化旅游区竣工、开馆。目前已建成河湟民俗文化博物馆、乌木艺术精品馆、中式家具文化精品馆和一座华贵庄重的千佛殿。
民俗文化展馆的主体建筑是中式四合院。包括民俗生活馆、民俗服饰馆、民俗家具馆、民俗生产工具馆等。内设农忙广场、榨油坊、水磨面坊、酩馏酒坊,展示了甘肃和青海两地各民族民居文化的核心内容。从当地居民的生活起居为开端,延展至农耕生产、手工技艺、作坊加工、商贾贸易、节庆礼俗、民间信仰和民间艺术等类别,每个展馆、每件展品都栩栩如生地还原了古代河湟地区居民的生活生产场景。馆内的河湟民俗藏品达到余件。
中式家具文化馆主体建筑采用皇家园林式建筑风格,馆藏各种明式、清式红木家具精品,由紫檀、黄花梨等名贵木材加工而成得造型典雅、做工精细的中式家具。这些家具都蕴含着我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民族文化的精髓。馆内的明清红木家具余件。
乌木馆内珍藏有种类繁多、题材丰富的乌木雕刻工艺品。乌木质地坚硬细腻、色泽古朴凝重。因乌木需要上万年才能形成,所以又称“软黄金”。漫步于乌木馆中,余件收藏品处处都能领略到精美且厚重背后传达出得的文化内涵。这些原本属于南方文化中的精工巧艺,如今像一部现实版的“穿越剧”,静静地演绎着它们不凡的来历。
千佛殿因请有五百尊白度母和五百尊宗喀巴大师佛像而得名。其中主尊是按照大昭寺12岁释迦牟尼等身像一比一请制。同时,殿内还有一尊于年回归祖国怀抱的自在观音像,是留存于世的不可多得的佛像艺术珍品。
关于这背后的心路历程,白永录侃侃而谈:在文化的传承上,我们不应该给自己划定界限,故步自封。在明清家具上,无论是题字还是雕花,内容往往都和儒家文化有关,它们时时在提醒物件的拥有者做一个讲“礼义廉耻,孝悌忠信”的君子。即便在现代社会,做一个君子也应该是我们的追求。再者,藏品中体现的一丝不苟、追求完美的匠心,这也是我们这些生活在高原,很多时候习惯于粗线条行事的人需要学习的。馆内还收藏了很多明清时期的床,即便在这么生活化的藏品里,也蕴藏着古人的智慧。在古代哪怕贵为天子,卧室空间都很小,不仅如此,古人睡觉时还要在床的四周都围上帘幕以“藏风聚气”。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