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酿酒的历史约始于公元前年的新石器时代。
当时人类有了足以维持基本生活的食物,且又能短期地贮存食物,从而有条件去模仿大自然生物本能的酿酒过程。人类最早的酿酒活动,只是机械地简单重复大自然的自酿过程。真正称得上人工酿酒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是在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农业之后开始的。这时,人们有了比较充裕的粮食,尔后又有了制作精细的陶制器皿,这才使得酿酒生产成为可能。
我国的“酒文化”可谓源远流长,不论是文人雅士还是贩夫走卒,都不乏热衷于美酒的酒中君子。许多文豪都偏爱酒,如:魏晋时期的曹植、陶渊明,唐、宋两朝的李白、苏东坡等。
今天,我们便来聊聊三国时代的酒文化。
首先、三国时期的酒客,酒量怎么样?
《典论酒诲》中提到,东汉末期的酒杯“爵”总共有三种大小,根据容量可依次分为伯、仲、季三个规格,分别能盛七升、六升、五升水酒。时至今日,人们仍会以“雅量”称呼那些酒量不错的人,顾名思义就是此人至少能喝下一季雅的酒,是为五升。
当然,三国时代的度量衡与现在不同,当时一升仅相当于现在的二百毫升。换言之,一季雅也就是现在的一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二斤的量”。再加上三国时代的酒水纯度不高,蒸馏工艺在唐代以后才引入中国。所以,当时的人喝的都是低度酒,与现在的白酒不可相提并论。
这样来看,三国时代的酒客酒量并不大。不过,虽说三国时期的人酒量很小,但时人热衷于劝酒。刘表就喜欢“设大针於杖端,客有醉酒寝地者,辄以劖刺之,验其醉醒,是酷於赵敬侯以筒酒灌人也”。
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在酒桌上摆一枚大针,一旦有酒客因不胜酒力席地而睡,就用枕去扎他的身体。真醉的人往往会感受不到疼痛,装醉的人会被刺醒。真醉倒还好说,如果是装醉,恐怕会被刘表拉起来继续灌大肚。
相比之下,孙权比刘表更加恶趣味:“权於武昌,临钓台饮酒大醉,权使人以水洒重臣,曰,今日酣饮,惟醉堕台中乃当止耳。”也就是说,孙权不单要劝酒,还让在场的大臣必须喝得酩酊大醉。一旦有大臣酒力不支倒下去,他就让人往醉倒的大臣脸上泼冷水,让他站起来继续喝。
那么,孙权要求大伙喝到什么程度呢?
就是喝得从高台上坠落为止,否则,就得继续喝下去。高台是三国时期为数不多的高建筑,如果从上面跌落,多半要摔得高位截瘫了。所以,张昭当场发飙,痛斥孙权。孙权觉得老脸有些挂不住,加上这种劝酒的法子太不人道,所以,便叫停了这场酒宴。
《三国志》还援引了一段《吴书》中的记载,讲到郑泉经常对亲朋好友说的一句话:“我这辈子最大的梦想,就是用容量为十斗的斛盛满美酒,然后,每艘船装五百斛,这样的船给我来上五百艘就差不多了。当然,最好在船舱里给我准备些时令蔬果和下酒的小菜。鄙人来到船上,大喝一顿,喝醉了倒头就睡,睡饱了继续喝。每天除了喝酒就是睡觉,这样的日子估计只有神仙能享受得到。”
都说两晋人士豪放,殊不知这种豪放绝非“五石散”的功劳,而是三国豪放之风的传承。当然,这种酒桌上的豪放,说难听点就是耍酒疯罢了。
所以说,三国时代的人不仅酒量差,酒品也好不到哪去。
其次、三国时代的酒,更是起到了特殊作用。
这个话题,我们得掰成三部分讨论。
一、政治作用:
“今天下英雄,唯刘备与操尔。”这句台词出自老版三国“煮酒论英雄”一折,时至今日人们仍为这段佳话津津乐道。实际上,结合当时的情景来看,曹操所说的这句话未必是发自真心的,起码试探的意味占了一半。
话说不可一世的吕布在白门楼被曹老板干掉了,刘关张三兄弟跟随曹操一路前往许昌。明眼人一看便知,像刘备这种人物,不可能在某诸侯麾下打工,况且他的手下还有关、张这样的当世名将。程昱认为,刘备这小子包藏祸心,必不会久居于人下,劝说曹老板早点将其干掉,扼杀于摇篮中,以免将来此人会与曹魏大业唱反调。
曹操是个聪明人,他早就看出刘备留不得,但却无法对其痛下杀手。
为何?
刘备素以仁德著称,如果将其杀掉,则会让天下自诩仁义的能人志士对曹操离心离德,不会再有人起意投靠。所以,曹操虽将刘备请来许昌,但他的心里始终顾虑重重。
刘备抵达许昌后,便开始在暗中进行敌后活动了。他与董承等人策划了衣带诏计划,但同时也担心此事败露招致杀身之祸,所以特地在住处开辟了一座小菜园掩人耳目。不过,刘备越是这样,曹操的疑心越重。最后,曹操终于忍不住了,打算先试探试探刘大耳的意向。
处理这种问题,秦末范增早已为后世做出表率:请客吃饭,设鸿门宴,曹操也不例外。正好此时节梅子熟了,于是曹操便让人准备了一大盘青梅,一樽好酒,约刘备小酌一杯。说起两人的心态,估计和当年的项羽刘邦差不多。
曹操每句话都问到点子上,想要挖出刘备心底的秘密,刘备则诚惶诚恐,一直装出老实巴交的模样,生怕招致怀疑。很多学者认为,《三国演义》中的这场“煮酒论英雄”是杜撰出来的故事,不足为信。不过,在《华阳国志》和《三国志先主传》中,的确提到了曹操与刘备曾凑在一块喝酒,但具体细节不明。
总之,虽说曹操直到酒会结束,都没能摸清刘备的意向,但类似的酒会想必在三国世界中层出不穷。
二、警示:
当然,酒的警示作用只对一个人奏效——孙权。
孙权上位吴王时,曾在宫中设下宴席。在宴席来到尾声时,孙权提着酒杯挨个大臣敬酒。虞翻喝多了,倒在地上不省人事,所以自然没法回应主公的敬酒。孙权倒也没开罪于他,只是继续往下一席走。谁知,孙权刚刚路过虞翻身边,这小子就坐了起来——原来他的酒醉是装出来的。孙权的脾气瞬间被点燃了,他立即拔出宝剑要砍了这个不识好歹的小子,在场的所有人无不为虞翻捏了把汗。
幸好大司农刘基跑过来抱住主公的大腿,说道:“大王刚刚在酒宴上喝了不少酒,这是人尽皆知的;虞翻冒犯大王,却是世人不知的。这件事如果传出去,人们只会说大王醉酒杀人,指责您的不是。大王之所以誉满海内,是因为您海纳百川,延揽各方名士。倘若因为虞翻一人之罪,将名声都抛弃了,这显然是不值得的。”
盛怒的孙权说道:“连曹阿瞒都曾杀掉名士孔融,这虞翻我凭什么杀不得?”刘基又说道:“曹操蔑视士人,天下人都指责他的过错。大王是堪比尧舜的仁德之君,怎能与曹操那小儿相提并论?”孙权一听,觉得十分在理,于是便饶了虞翻一命。后来孙权每次喝酒之前都会先警告自己,千万不要在酒后动怒杀人。至于那不知好歹的虞翻,后来又多次饮酒误事,最终被孙权流放到不毛之地交州。
三、嘉奖:
曹魏右将军徐晃不愧为五子良将,若非他驻守樊城击溃了关羽,恐怕襄樊就要成为蜀汉的地盘了。倘若历史能改写,徐晃败在关羽手中,那么,拿下樊城的关羽自然不会陷入前狼后虎的境地,被吴、魏两国夹击,落得横死的下场。
而且,一旦襄樊被蜀汉占据,北上入关指日可待,曹操败给蜀汉只是时间问题。所以,在这场战争中,徐晃所立下的真可谓不世奇功。甭管曹操杀了多少名士,但他的爱才之心是有目共睹的。徐晃立下此等功劳,曹操亲自跑了七里,大设宴席犒赏徐晃。
这绝不是一场政治作秀,徐晃真可谓保曹魏之大功臣,就算曹操亲自迎晃七十里、七百里,也是值得的。曹操端起酒杯,敬了麾下爱将满满一杯酒水:“全樊、襄阳,将军之功也。”徐晃受宠若惊,连忙将酒水饮下,君臣相得益彰,留下一段佳话。
在“温酒斩华雄”一折中的那杯酒上,我们能读出的内涵更多。各路诸侯讨董期间,关羽“温酒斩华雄”的那杯酒,亦起到了庆功的作用,此外还为曹操与关羽之间铺下了一条暗线。当时华雄斩杀了一众联盟上将,各路诸侯噤若寒蝉,不敢派人上阵。
当关羽自告奋勇时,诸侯们都觉得这小子肯定会死在华雄刀下。曹操拥有一双慧眼,他看出关羽不是池中物,所以,准备一杯热酒为壮士践行。谁知,关羽竟十分托大,称自己斩杀了华雄再喝这杯酒。待到关羽击杀华雄归来,这杯酒还在冒着热气。践行酒成了庆功酒,意义自大不相同。
小小的一杯水酒,让关羽在乱世之中迅速扬名立万,也为他与曹操之间的渊源埋下伏笔。
三国,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可以说,酒贯穿了整个三国时期。三国士人的“好酒之风”,一度影响了后世千百年,亦是中国酒文化的缩影。
参考资料: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