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是一方纯洁而静谧的土地,那里的一切总是透露着一股神秘的色彩。尤其是对于生活在城市森林的人们而言,碧蓝的高空、连绵的雪山、神圣的布达拉宫、虔诚的信徒……无一不令人心驰神往。
今天小编就聊一聊跟西藏有关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唐卡。
那么,唐卡是什么呢?它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呢?据说有一位皇帝还将自己画进了唐卡,他又是谁呢?
故宫唐卡·释迦牟尼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是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绘制唐卡的颜料是从矿物、植物和纯金、纯银中提取加工而成的,有的唐卡甚至还用各类珠宝研磨成粉末绘制,这些特殊颜料绘制出的唐卡经历千百年仍然色泽鲜艳,栩栩如生。
唐卡颜料唐卡作为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被誉为“藏文化百科全书”。
相传藏民族的第一幅唐卡诞生于公元7世纪,据《大昭寺志》记载: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在一次神示后,用自己的鼻血绘制了《白拉姆》像,由文成公主亲手装帧。五世dalailama在其《释迦佛像记·水晶宝镜》中也明确地记载了此事。
唐卡绘制7世纪到8世纪,唐卡开始了缓慢地发展,之后藏区经历了一段比较动荡的时期,唐卡的发展受到影响。直到10世纪,唐卡艺术才迎来了第二个春天。
11到12世纪是唐卡艺术形成的系统时期;13到14世纪,唐卡艺术风格凸显,稳步发展,形成唐卡三大画派:勉唐,噶孜,热贡;明清是唐卡绘画艺术发展的繁荣时期。
请注意!此时历史上第一位将自己画进唐卡的重要人物该登场了,他就是咱们清朝的乾隆皇帝。
清人画乾隆帝普宁寺佛装像中国历史上有不少皇帝崇尚佛教,他们敬重僧人,广建寺庙,造像刻经……统治者的推崇,对zongjiao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这些统治者们,唯有乾隆皇帝最为特殊,因为从来没有哪位帝王能够像他一样被奉为“文殊菩萨”的化身,并且请进佛堂,接受信众的朝拜。
乾隆皇帝一生和佛教渊源颇深,对藏传佛教也有着自己的参悟。乾隆每天都要焚香礼佛,外出巡游,路过寺庙一定会进庙参拜……他曾经召请六世banchan进京朝觐,对于dalailama也给予特殊的优待。在他即位后九年,雍和宫就改成了藏传佛教寺庙,三世嘉章为首任堪布。
千手观音唐卡乾隆初期,宫廷唐卡的制作并不普遍,宫中的文字材料也很少,藏传佛教在宫中的传播还没有得到完全地普及,宫廷唐卡制作也处于萌芽期。
到了乾隆九年,造办处已经有了明确的lama画佛像的记载,只不过这幅画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唐卡,而是制作造像的图样。后来造办处的记载中出现了这样的文字:“如意观音菩萨一尊挂像一轴……”这幅挂像就是藏传佛教之中的唐卡了。
从此以后,清朝档案之中有关唐卡的画像作品逐渐增多起来。
大威德金刚唐卡因为乾隆皇帝对于佛教的推崇和诸多贡献,清高宗才会被“佛化”,清朝档案中将绘画乾隆的唐卡称为“御容佛像”。
也有很多人不能理解,为何乾隆会和文殊菩萨形成联系?其实从元朝开始,中原地区的皇帝就被藏传佛教看作是文殊菩萨在人世间的转轮君王,而历代皇帝之中,真正欣然接受,并且将自己的形象画成唐卡的也就乾隆一人。
四臂观音唐卡当然,乾隆皇帝将自己等同于文殊菩萨,大量绘制唐卡,是他对藏传佛教尊崇的一种形式。他以佛教正法治国,塑造一个和善而慈悲的形象,以安抚藏民信徒,潜移默化地收拢人心。清高宗这一形象的建立,对稳定国家的统治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同时在这位帝王的促使之下,唐卡艺术在宫廷之中生根发芽,并且融合了宫廷工笔画以及西洋油画的长处,所以,当我们今天观赏故宫博物院的唐卡之时,感受到的是忠于传统,又高于西藏传统唐卡艺术的顶级佳作。
唐卡20世纪90年代起藏传佛教艺术品进入收藏市场后,唐卡收藏市场开始升温。年唐卡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出现了进一步地升温。而唐卡之所以越来越受推崇,一方面是因为它的画面精美,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多年的历史沉淀赋予了它一副神秘的面纱。
明代永乐御制红阎摩敌刺绣唐卡,佳士得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文化和艺术的追求也在不断提升,唐卡的艺术价值也随之获得了更多人的认可。如今,唐卡所蕴含的艺术文化价值,使它不仅仅成为了藏传文化传承的重要链条,更是成为了西藏少数民族的文化图腾。
唐卡,既是一种绘画技艺,也是一场心灵的修行,能够使人保有心中的那份虔诚,足以称为无价之宝。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