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大昭寺 >> 大昭寺优势 >> 正文 >> 正文

唐朝和亲公主都是ldquo冒牌rd

来源:大昭寺 时间:2022/5/6

这个“怕不怕”,要分情况而言。具体而言,唐代国力之盛衰,直接影响到和亲公主的“质量”。

一、唐代前期的和亲公主

以安史之乱为分界线,唐朝大概可以分为前期与后期。

据不完全统计,唐代前期共有14位和亲公主:弘化、新兴、文成、金城、金山、固安、永乐、交河、燕郡、东光、静乐、宜芳、和义、东华、东光。

从记载来看,他们的真实出身,大多都并非是真正的“金枝玉叶”,也就是“假公主”,一般多为宗室之女,就连大名鼎鼎的文成公主,也是如此。

换言之,唐代与周边小国联姻,并不太看重其国家的实力,反正都没唐朝强。也正是这随意的态度,才让唐代的“假公主”,一个接一个地往外送。

而在这一系列的和亲事迹中,双方的态度都很奇怪。

唐朝实力强盛,版图辽阔,却依然要通过和亲手段来稳固民族关系;反观周边小国,可能也知道自己娶得是个“水货”,但仍好吃好喝地将其供养起来。

既然如此,他们和亲的目的又在哪里呢?

先从番邦小国的角度看。与大唐联姻,娶回“公主”,可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有唐一代,真正意义上与唐朝达成联姻的少数民族,也不过只有七个,“内卷”程度相当严重。对很多番邦小国来说,倘若取回一个“公主”,那简直是无比的荣耀。

正因如此,许多国家向唐朝求娶“公主”时,往往不惜血本,花费巨大代价。

比如文成公主的出嫁,便让松赞干布花费了五千两黄金。这笔钱,对富饶的唐朝来说,不算什么;但对吐蕃来说,确实是一笔天文数字。

到了第二次求亲,吐蕃也只拿出了两千两黄金,但为了凑够嫁妆,又添了一千匹马。

也不怪吐蕃如此谨慎。

毕竟“和亲”这么一件“光宗耀祖”的大事,如果聘礼不给够了,丢人丢面子不说,还有可能丧失这个资格。比如倒霉的薛延陀,因为其首领夷男没有凑够足够数量的聘礼,最终惨遭退婚,沦为他人笑柄。

当然,花费如此大的代价,起到的效果也是惊人的。“公主”和亲,也不过是一个由头,其背后的好处与政治意义,让这些小国根本找不到理由拒绝。

首先一点,自然是“光荣”。凡是与唐朝成功和亲的部落,都会被打上“唐”的烙印,不仅光荣,而且没人敢打。小弟一旦挨揍,大哥随时有可能出兵扫荡,故而这“和亲”便是一道“护身符”。

其次,双方“和亲”的背后,也能加强彼此之间的贸易往来。正如唐玄宗李隆基所言:“国家旧与突厥和好之时,蕃汉非常快活,甲兵休息,互市交通,国家买突厥马、羊,突厥将国家彩帛,彼此丰足,皆有便利。”

草原与中原之间的贸易往来,很多都是看和亲对象的。毫无疑问,与大唐有过和亲的小国,显然更受重视与信赖。

最后,以唐朝的大国气象,怎么可能会白拿小国家的“供奉”。

说实话,小国带来的这些聘礼,看着很多,但对唐朝来说,也就一般;对唐朝皇帝来说,他更想看到的,是这些小国家的诚意。一旦诚意到了,大唐也自然不会吝啬。

因此,出嫁的“公主”也往往携带一笔丰厚的嫁妆。除了有金银财宝外,还有各种奇珍古玩;而对这些小国来说,他们最看重的一些东西,还是跟随“公主”出嫁而来的各行业人才,他们背后,是大唐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手段。

纵使其不是最一流的,但也足以对他们的生活带来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

以上这几点,才是唐代和亲背后的关键所在。只要这好处到位,小国家根本也不会在意“公主”是不是真的,非但如此,其相貌、脾性等条件,都不是他们重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