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大昭寺 >> 大昭寺图片 >> 正文 >> 正文

全是女性,不设立功德箱,甚至不许化缘,这

来源:大昭寺 时间:2022/11/1
中科医院曝光 http://www.meitongbuy.com/m/

寺庙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是普度众生,还是为了逃离世俗,给自己留下一片心灵的净土。

亦或者是迷途知返,浪子回头,不管是何种原因,来这里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已经大彻大悟,希望寻找与世无争之地安度此生。

有人会认为这是一种逃避世俗的胆怯表现,对于这一点,我无法反驳,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的确有不少的志士选择了逃避,选择了归隐。

寺庙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确实称得上“归隐之处”,但鄙人认为,这种说法要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以及入寺之人的自身情况,不能以偏概全。

在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接文镇三家堡村的大山之中,有一座寺庙坐落于此,名为道源寺,在方圆百里以清贫而闻名。

寺内的僧人皆是女性,人数不多,仅一百余人。但寺规严苛,僧人每日只吃一餐,每天只睡四个小时。

入寺前,女施主需要将自身钱财交给寺庙主管,主管将其平分,然后分配给众僧,以此满足日常的生活开支。

除此之外,寺庙之内的任何活动对前来的善男信女皆不收费,时至今日,此处不与任何旅游开发商挂钩,不产生任何的经济效益。

反观国内已经商业化的寺庙,里面摆满了各种商品摊位,数不胜数的功德箱,甚至传言当僧人还要本科学历。

在这种大环境之下,道源寺的这片净土跟国内许多商业化的寺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到底是什么样的女人,他们会选择来到道源寺呢?

01来道源寺的女人的初衷是什么?

在佛经中有过这样一句话,“比丘者,是乞士,上乞佛法以资慧命,下乞饮食以养身命。”

什么意思呢?僧人乞求的东西只有两样,一样是佛法,另外一样是食物,除此之外并无所求。

而道源寺正是秉持这个观念,这还是他们九大规矩中的其中之一。什么样的人能够做到这两点呢?对钱财等身外之物置若罔闻之人。

这种人分为两种,要么是经历过人生的跌宕起伏,对世间百态有了一个清晰的认知,此生无求;要么就是遭受过生活的毒打,从中解脱以后寻求一世安稳。

由此观之,道源寺的女僧人都是曾被感情所牵绊之人。这种感情的范围很广,比如亲情、友情、爱情,他们或许伤害过别人,亦或者被别人所伤害。

伤害他人者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伤害过别人的人,她们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弥补,最后来到了道源寺削发为尼,寻求心灵上的解脱。

如果你将她们的这种行为理解为“逃避”,那么鄙人想问一个问题,在这万千世界中,真正能放下往日的恩怨,能够意识到自己真的存在错误,并为此而忏悔的人又有多少?

她们有错,或者是对丈夫不忠、对父母不孝、对子女不顾等,但是她们知道了错误,弥补了错误以后选择了释怀,用虔诚的心去寻找心灵的下一个栖息地。

被他人伤害者

另外一种是被感情伤害过的女僧人,她们的命运是悲惨的、不幸的。

婚姻中,她们可能是被冷落、遭殴打的一方;作为孩子的母亲,她们可能遭到了孩子们的嫌弃、不孝;作为恋爱中的一方,她们可能是被抛弃、被数落的一方。

这不是她们的错,更不是大家的错,而是她们在最好的年纪里面遇见了错的人。

她们很伟大,何出此言?她们用宽广的心胸包容了一切伤痕,只求后半生无欲无求,安静地度过,顺利地度过。

从这一方面而言,道源寺的女僧人们是伟大的,她们在喧嚣的闹市中为自己寻得了一片净土,不仅如此,她们看淡了之前的过往,就让不堪的往事随风散去。

道源寺的女僧人们,她们的一天是怎么样的?真的是仅吃一顿饭,仅睡四个小时?

02女尼众们的一天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来看一种社会现象。

如果你感觉人生岁月静好,却又没事儿可做时,你可以去道源寺走一走,看看那里的山和水,还有那里的女僧人。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女僧人的身材普遍偏瘦,显得很娇弱,她们穿着朴素的统一着装,时常在庭院中疾步而行。

女僧人们的眉宇间透着一股英气,她们走起路来能带动风,不仅如此,待仔细看去,会发现她们面颊通红,富有天然的光泽,显得年轻、有精气神。

反观周围的参观者,就会发现他们的脸上显得枯瘦、面黄,有种不健康的气色,纵使有些女游客涂了化妆品,但与天然美之间还是相差甚远。

两者倘若没有比较,根本没有如此明显的落差。

造成这种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第一,女僧人们日食一餐,第二,她们仅睡4个小时。

这种作息并不适合寺外的大众,因为双方的日常生活和心境大相径庭。

夜幕降临,女僧人们会集体入睡,四小时以后,寺内的钟声响起,低沉婉转的钟声将她们唤醒。

她们沐浴更衣,穿着统一的灰色僧服,前往寺内大殿静音而坐,朗诵经文,从枯燥中寻得平淡的美好。

在饮食上,僧人们喜清淡、厌油腻,她们多以蔬菜、面食为主,每日仅吃一餐,食量恰到好处,不多不少,满足一天所需即可。

这些食材大部分是自产。寺庙附近均有可耕耘的土壤,她们将去年收集来的种子播撒上去,定时浇水灌溉,待作物成熟以后便可采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食物不多不少,恰够女僧人们每年的食用。

外界无法模仿她们的生活方式。在现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中,能够静下来读一篇文章都很艰难,更别说心无旁骛地去享受生活的宁静。

在繁重的工作和学习之后,谁能保证日进一餐且以清淡为主?假若真有这样的群体,那他们大多数是不懂减肥之法的爱美人士。普通的人没有办法日食一餐,为了更好地生活,必须为身体补充充足的营养。

日睡四个小时,在普通人的世界中也不现实。倘若休息时间如此匮乏,第二日的生活节奏就会被彻底打乱,纵然你强忍着度过这艰难的一天,回到家中倒头便睡。倘若让你再坚持第二日,还愿意么?

这种艰苦的作息规律只是道源寺中最基本的要求,这里的女僧人们还将面临着更加艰难的条件。所谓修行,修的是心和身,两者皆不易。

在道源寺中,每年的八月十五日以后,就会举行乞食活动,这将是艰难的一段日子。

在此期间,女僧人们要怎么做呢?

03寺内一年一度的乞食活动(在此时间之外,寺内不允许僧人外出化缘)

八月十五中秋节,此节过后,女僧人们似乎在遵循世间“有合必有分”的规律,就如诗云“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乞食活动开始,众僧人们纷纷走出寺庙,她们身穿灰色僧服,疾步而行,向天南海北散去,各奔东西。

她们身无分文,手中仅捧一个饭钵,开始了为期十五天的艰难生活。顺其自然,随遇而安,这些思想让她们活得轻松,过得无忧无虑,在山林间,如果饿了就吃点野果子,如果渴了,就饮点山泉水,如果四周找不到食物,索性饿着赶路。

到了有人居住的地方,她们会拿着饭钵前来乞食,用轻柔的口吻询问道,“施主,可否给点食物?”

“您稍等。”大多数人都会转身进屋,如果赶上饭点,就给她们盛点饭,如果不是饭点,就给她们一些零食或者便于携带的干粮。

女僧人们不会多拿,仅够一顿饭的量就行,如果施主多给,她也会婉拒。

不少施主看到她们的僧服后顿生敬意,想要做些善事,便塞给她们钱财,这已经触犯了她们的禁忌。

她们会直接婉拒,不愿多看金钱一眼,如果施主硬塞给她们,女僧人们会转身便走,行动迅速。

乞食活动中,她们只乞食物,不收钱财,权当一种历练,也是修身的必要经历。

读到此处,你们是否羡慕她们的心态?这种与世无争、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属实难得。

她们仅求一瓢食、一担饮,活得洒脱自然,如若说她们摆脱了七情六欲,则未免有些夸张,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她们跳出了之前的情感羁绊,活出了真实的自我。

大约七天,女僧人们开始沿途返回,再一路乞食,再耗费七日左右返回三家堡村的大山中,随后走进道源寺,大门一关,她们又与世无争,岁月静好。

全国的寺庙有很多,比较出名的有浙江灵隐寺,北京喇嘛庙,西藏大昭寺等,里面的僧人均以男性为主,而且他们的修行也很辛苦,外界给其冠以“苦行僧”的称号。

但如果论吃苦,辽宁省的道源寺称第一,全国没有其他寺庙能称第二。

道源寺的女僧人们在修行上面到底苦在哪里?

04道源寺的苦修

前文所述的乞食活动中,女僧人们可以外出化缘,但也仅限那半月的时间,其余的任何时间,道源寺内的尼众皆不得外出化缘,这是九项门规中的其中一项。

为什么要定下这个奇怪的规定呢?按照常理,僧人们既然已经对钱财无所欲、无所求,化缘也仅是为了得到一些吃食,这有何不可?

“有所求皆苦,无所求,苦在逐渐熄灭。”

这句话一直是道源寺所秉持的理念,世间所有的情愫和欲望,它们可能给众人带来幸福感,也可能给众人带来无穷无尽的伤害,既然修行,就要摒弃这两点。

按照道源寺的门规,“无所求”是摆脱痛苦的良药,但这何尝不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呢?众所周知,欲望是人类的共性,它能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创造无穷的动力,同时,它也能够将人类内心的阴暗面展现出来。

如果说其余的僧人是尽可能地摆脱欲望,那么道源寺的宗旨就是追求完全摆脱欲望的目的。其实关于欲望的问题,在另外一个问题中也能够体现出来。

在各大网红寺庙和一些被开发成旅游景点的寺庙中,里面设立了很多的功德箱,甚至一些僧人是允许储备个人钱财的,对于这一点,道源寺的第一条门规就明确指出,尼众应该秉持“持不捉金钱持”,对此,寺庙的常住有如下解释:

全体僧人不蓄金钱,不接受金钱供养,寺庙内不设功德箱,禁止施主往里面放钱。

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杜绝僧人有摸钱的隐患,以此来保证她们安心办道。

这一点确实值得国内的一些商业化寺庙借鉴,正所谓“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初心”。当然,在时代节奏越发繁忙、快速的时代,一些事物的发展本身就充满了不确定性,咱们只能够说道源寺从成立以来,他们做得很好,起到了一个模范的作用,这一点很好,也很难得。

05道源寺的创办过程和理念

国内的寺庙无论定制了何种规矩,他们都是在法律承认的范围内所执行,同理,一所寺庙的成立也是要经过国家的认可,也是需要走很多审核流程的,接下来就来介绍一下道源寺的创办过程。

年的秋天,在所有手续办理成功以后,两位比丘尼师傅创办了这所独特的寺庙,并取名为“道源寺”,现在去网上搜索,其简介下面会有“大悲寺妙祥僧团下院”的标注。

创办这所寺庙的初衷非常明确,他们希望这所寺庙成为一些无依无靠的女人的最后的避风港,通过在寺内修身养性,让她们找到活下去的信念,对新生活充满希望。

一年以后,道源寺就迎来了第一批僧人:十七位被生活折磨过的女性,她们在妙融比丘尼师傅的注视下,完成了剃度仪式,建立起了正式的僧团。

直到年,该僧团已经扩充到一百三十人,至于现在是多少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僧团的人数只增不减。

在建立初期,寺内的客堂、禅房、库房等重要地方的建立都有考究,包括里面的布置都有讲究,需要严格遵守,不能有半分差池,因此,两位比丘尼师傅在创办寺庙的前期费尽了心神。

除此之外,寺庙的规定也要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一般情况下都遵守国家宗教法规、丛林传统清规,甚至还要遵照《全国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等规定进行设立门规,因此,道源寺的创办实属不易。

后来,入道源寺的尼众就开始谨遵门规,重复着看似枯燥实则修行的日子。她们晚上十点睡觉,凌晨两点起床沐浴,之后在禅院集合,集体朗诵楞严咒十遍。

她们的一天很枯燥,如果没有慧根、悟性,对自己狠不下心的人,很难在这种环境之下坚持。相比于其他寺庙,道源寺显得极为严格苛刻,同时,这也说明了他们在办寺理念上面追求知行合一。

06结语

修行的过程很苦、成功的过程很艰难、学习的过程很难熬,细想一下,凡是能够让自身得到提高的事情,皆是“难”字当头,这就告诫我们:必要的时刻对自己狠一点,要想不甘平庸,唯有努力奋斗、努力生活。

很多事情会成为我们人生道路上的羁绊,但是这无法阻挡我们前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道源寺的女僧人们的苦行僧般的生活,对大众起到了一个激励的作用:告诉我们热爱生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创造美好的生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