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我们了解了汉地佛教的建筑风格,这一篇我们来聊一聊藏传佛教的建筑特点。
藏传佛教有两种概念:一是起源于西藏的佛教,二是用藏语传播的佛教。
教科书上一般会告诉我们,藏传佛教始于公元7世纪,这是因为正式有文字记载的西藏历史始于松赞干布时期,即是用藏语、藏文传播的佛教起源时期。
但起源于西藏的佛教呢?
你可能会问,佛教不是起源于尼泊尔和印度地区么?怎么会起源于西藏?
7世纪之前的青藏高原,是本波佛教的天下。
本波佛教,又称为本教,雍仲本教。该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万八千年前的西藏古象雄时期,古象雄佛法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佛法,更是一切佛法的总根源。
我们经常在佛教建筑上看到的万字符,就是起源于雍仲佛教。
万字,藏语叫作“雍仲”,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就是最早使用这个佛号的佛教。
公元年,松赞干布击败象雄古国(又音译做羊同),正式统一西藏高原。象雄文化也逐渐和吐蕃文化融合,逐渐形成统一的藏族文化。
磕长头
煨桑仪式
我们现代人所熟知的藏文、转神山、磕长头、挂五彩经幡、堆石供、煨桑等都源自于古老的象雄文化。
1、大昭寺
公元7世纪中叶,松赞干布建立统一的吐蕃王朝政权后,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和法律,吐蕃成为当时强大的军事帝国。
松赞干布像
松赞干布为了建立统一的国家思想支柱,开始引进佛教。
当时,吐蕃的周围全是信仰佛教的国家,东面的唐朝,南面的天竺,西边的尼泊尔,北面的于阗等国家都是佛教盛行。
由于这些因素松赞干布决定发展佛教,从印度和汉地请来了大师和高僧,在西藏建立寺庙,翻译经文,真正意义上的佛教建筑从此时开始出现在藏区。
大昭寺最初底层佛殿平面图
这一时期的藏传佛教建筑规模较小,一部分是模仿印度及周边的佛教建筑,还有一部分是依据已有的本教建筑改建而成。建筑的平面呈“回”字形,主要的功能就是供奉佛像和转经道。
在松赞干布迎娶了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和大唐的文成公主之后,为了供奉尺尊公主迎请到藏地的释迦摩尼8岁不动金刚佛、弥勒佛、度母佛像和文成公主请来的释迦摩尼12岁等身佛像,修建小昭寺和大昭寺。
释迦摩尼12岁等身像
大昭寺建于7世纪松赞干布时期,根据历史记载,初建时期的大昭寺仅有八个殿堂,用了十二个月就完工,初建的大昭寺内没有僧人,仅有几位常住的管理人员。
今天的大昭寺约2、5万平方米,是历代扩建后形成的建筑规模,已经成为圣地拉萨的中心。
在藏语中,拉康是“神殿的意思”,拉康的建筑模式主要包括前庭院—佛殿—礼拜道,大昭寺在建造之初就采用这种设计,为后来藏传佛教的建筑提供了范式。
大昭寺外立面
2、桑耶寺
赤松德赞(-)
随着佛教在西藏的进一步传播,赤松德赞继位时,佛教和本教之间的矛盾再度激化,官方开始禁佛,大昭寺一度变成了屠宰厂。释迦摩尼的佛像被埋在地下,又被送到芒域。
后来,在主张发展佛教大臣们的支持下,赞普决意要弘扬佛法,处治了朝中反对佛教的贵族权臣,扫清了弘扬佛法的障碍。从芒域将文成公主带到吐蕃的释迦摩尼像,重新安置到大昭寺。
又从印度和大唐请来僧人传法建寺,藏族历史上第一座有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桑耶寺就此建立。
桑耶寺设计图
桑耶寺是仿照古印度波旁王朝的阿旃延那布尼寺的蓝图设计制造,完全按照佛经中的世界设计的,建筑平面呈圆形,直径米。
乌策大殿象征着世界的中心须弥山,太阳、月亮殿象征日月轮转,四塔代表四大天王;大殿周围十二佛殿代表须弥山四方的四大部洲和八小洲,圆形的外围墙,代表世界外围的铁墙。
作为吐蕃王室修建的桑耶寺,是印,藏,汉文化交流的结晶。
阿里的托林寺,清代承德的普宁寺,都是参照桑耶寺的模式,成为了藏族寺院的一种模版。桑耶寺和大昭寺相比,在原来基础上多了经堂。
3、托林寺
公元年,吐蕃赞普邬东赞灭佛,引起佛教徒的仇恨,致使他被佛教徒刺杀,统一的吐蕃王朝开始分崩离析。
西藏开始近两个世纪的无政府状态,也进入了佛教的黑暗时期。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黑暗时代,藏传佛教开始从阿里、多麦向中部发展,佛教在整个藏区开始传播。
托林寺结构图
始建于公元年的托林寺见证了这段藏传佛教复兴的历史,托林,意为飞翔空中永不坠落。
这一时期的藏传佛教建筑在原来佛殿、经堂、礼拜道的基础上,增加了活佛官邸、印经院和藏经楼等建筑,以满足日益增加的僧侣日常只需和僧俗政权统治的需要。
4、萨迦寺
11世纪,各地政治实体相互牵制,西藏的政局比较稳定,佛教深入民间,藏传佛教得到较快发展,当时的寺院所在地就是当地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萨迦寺设计图
中原地区元朝同期的萨迦时期,是藏族历史上的转折点,藏族分裂的政局逐渐走向统一,元朝政府对西藏的施政,结束了西藏各地分裂割据的局面,西藏地区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初步形成,藏传佛教趋于成熟,寺院集团的势力也与日俱增。
萨迦寺就是找个时期的代表。
13世纪,萨班贡嘎坚赞与孛儿只斤·阔端在凉州会晤后达成归顺元中央王朝的协议,在蒙古势力的支持下,萨迦派成为了藏区的统治者,萨迦寺成为了藏区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从这里开始,寺庙开始带上政治色彩,成为了西藏地方行政机关所在地。
这一时期,汉式建筑上的斗拱、梁架、琉璃瓦屋面开始出现在大型藏传佛教寺院之上。
5、甘丹寺
15世纪初,大司徒强曲坚赞取代萨迦建立藏族历史的帕竹政权,在他的励精图治下,西藏的社会比以往更加繁荣安定。
宗格巴像
此时宗格巴针对当时佛教存在的问题发动了宗教改革活动,创建了藏传佛教新兴教派格鲁派,建立了格鲁派的祖庭甘丹寺,格鲁派经多年的发展,至五世达赖喇嘛时已经成为藏区第一教派。
五世达赖
这时的藏传佛教建筑开始形成自己鲜明的建筑风格,并在蒙古等地区传播。
据《圣武记》记载,雍正十二年即公元年,当时全藏寺庙有座,喇嘛31万余人。为了容纳如此众多的信众,藏传佛教形成了寺院大殿—扎仓(类似于汉地佛教的法堂,讲经学习的地方)属佛殿—康村(僧人宿舍)形式的寺院建筑。
6、哲蚌寺
哲蚌寺,始建于年,初建时仅有十平米的佛堂和7名常驻僧人,在布达拉宫未修好之前,历代达赖喇嘛都居住于哲蚌寺内。
哲蚌寺晒佛
发展至17世界中叶,哲蚌寺建成了具有根立柱的错钦大殿,可容纳一万僧人集体诵经,成为西藏境内最大的寺院。
这一时期的藏传佛教建筑走向了成熟,寺院建筑的内容趋于统一完善,高层的佛殿兴起使用金顶。
18世纪以后,西藏的寺院建筑风格趋于完善,形成了一个统一的藏传佛教的寺院建筑风格和模式。布达拉宫就是找个时期扩建完工的。
布达拉宫
相关链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