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大昭寺 >> 大昭寺发展 >> 正文 >> 正文

月色朦胧无须之美

来源:大昭寺 时间:2023/2/11
北京中科曝光 http://www.wzqsyl.com/

(半山听雨按)对今人来说,月的概念不仅是情思,思乡,团聚,更多是一种情绪和意境,孤独,沉静,产生思考,灵感在孤独中产生,思想在孤独中闪烁,创作在孤独中萌发。有了孤独,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铅华洗尽的月色,模糊的美,沉静的情绪……强调从思绪到图像意境的转移。“月色朦胧”系列介绍几位艺术家,通过他们的散文、展览、自述等形式,反映了他们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的自我思考及其所描绘月色下的作品中所呈现的浓浓温情。

艺术家李新建先生在他各个时期的创作中,都有对月色的描绘,却有着另一番的意指.....。

月色朦胧图片摄于北京工作室院内李新建

《大都会我》油画艺术家提供

年,李新建的《无须之美》作品展在北京金杜艺术中心的开幕,据展览相关报道:策展人的眼界跨越了本国的文化框范,以世界艺术史为背景,策划了这个展览。策展人以古希腊时期的审美标准打开平行于世界的中国当代艺术窗口,展示和分析了李新建的作品与古希腊美学之间的历史和传统脉络,把古希腊美学标准引入当代艺术分析,为当代艺术的构架添加了一层新的结构层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以人类伟大的艺术经典为坐标来重新审视当代艺术作品的新的启示。

"无须"的中文字面含义有“不必”、“不用”、“用不着”等,但另有"没有胡须"的意思,《无须之美》的展览标题,其实隐含了非常多向的指向,既有“不必刻意于雕琢之美”(强调古典美学的自然属性),又把叙述方向指向“没有长出胡须的少年“。

报道中提到:从历史角度看,对于"少年美"的推崇要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古希腊美学崇尚人体美,他们认为人体最美的时段是少年还没长出胡须的时期。波利克里托斯创作的《执矛者》就是一个典型的古希腊美少年,堪称古希腊雕塑中人体比例美和健美身形的典范。

在李新建的作品中,“无须少年”的形象反复出现,大多壮硕健美,既是艺术家自己青春一刻的化身,也可以看作为“艺术青春永驻”的愿想。

在他的系列作品《大都会我》中的少年形象,轻盈而强韧,满储着青春期隐秘的欲望和冲动、对不可知的诱惑、莫名伤害和束缚的无所畏惧。这些少年总是半身赤裸,时而出现在生机蓬勃而又暗藏着危机的自然中,时而游荡在超现实的未来城市景观里,他们在深海里与鲨鱼嬉戏,飞升于城市上空,观望、漂浮、翻腾、坠落……试图要挣脱地心引力,就像是机智而狡猾的希腊信使赫尔墨斯,游走于“自然”与“未来”的双重图景之中,与时空切换所产生的不确定感永远戏谑相对。

李新建作品中的少年形象,并非专指一个生理年龄层面的青春特征,而是更为广泛、深层的人生暗喻。

南宋词人辛弃疾在《丑奴儿》的上篇写道:"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诗强说愁…"。这里的“不识愁”,显然表述了少年面对一个刚刚在眼前展开的世界的新奇与无畏,所以要“上层楼”,去展望更辽阔的空间。而从“不知滋味愁”到“识尽愁滋味”,则是跨越人生各阶段时空的由泛入深的认知感受,是人生由浅层的知性体验到深层的悟性体验的自然延展,对艺术家李新建坎坷而丰富的人生而言,这种数十年“弹指一挥间”之后对“无须之美”的返身一顾,无疑切身而深刻。

80年代初,李新建独自去西藏扎根生活,一去就是十年,后来远赴法国,他的人生就注定了“无所惧”的状态。西藏高原的神秘,浓郁的宗教气氛,他常年在雪域神峰之间的探秘行走,让他的人生观和艺术观似乎自然而然地融入“超现实”和神秘主义境界。时过境迁,甚至在他当下的作品中,我们依然能深切地体会到一种心境与物境的远离,一种深邃的超现实感悟。这就是“无须之美”一刻的“不知愁”镌刻于一个艺术家的身心的“认知永驻”,让艺术家得以穿越半个多世纪的时光,持续打开一层层心灵秘境。

(藏民在月色下的大昭寺八角街转经的场景,油画,)

李新建在作品前

艺术家介绍:

李新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曾在国内外多次举办展览并出版个人著作。代表作品有《梵呗哲蚌》、《喜玛——朗玛——海拔八千八百五十八》、《方尖塔》等。

(“月色朦胧”系列文篇,由半山听雨文化策划未经授权转发请指明出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