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昭君墓纯属偶然。
去年暑假,在呼和浩特逗留了几天。看完了大昭寺和内蒙古博物院,品尝了手把肉和马奶酒,就返程准备奔大同的云岗石窟而去。
出呼和浩特南将近十公里,忽然看到路牌的指示——昭君墓。因为对昭君这个人物太熟悉,又觉得一个坟墓没有看头,放慢车速犹豫了好几分钟,还是觉得千里迢迢来一趟塞外,拜谒一下也未尝不可。
停车场就在大门外,汉白玉的石碑,上书“昭君博物院”。从门口望进去,里面宽宽堂堂,视野高远。时不时地看到游客散落其中,总体说来,这里还是一处清净之地。
进门去,发现里面内容还是丰富的,整座博物院由匈奴文化博物馆、匈奴大帐、单于大帐、和亲宫、昭君宅组成。单于大帐其实是一座小型剧场,里面每天循环演出。我去的时候正赶上一场舞剧《昭君情缘》,演员投入,服装精美,本来想去看一眼就出来的,没想到一口气看完了。整个剧的剧情就是昭君和亲出塞的故事。
昭君出塞,历来是文人笔下歌咏不尽的题材,历代歌咏王昭君的佳作更是数不胜数。名气较大的诗句有李白的“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白居易的“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刘长卿的“北风雁急浮云秋,万里独见黄河流”,秦观的“独抱琵琶恨更深,汉宫不见空回顾”,杜甫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王安石的“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至于其他的“天心特为留青冢,春草年年似汉宫”,“黄沙已作无归路,犹愿君王斩画工”更是数不胜数。据统计,古往今来,反映昭君出塞的诗歌有多首。
这些诗句的作者多是为昭君抱屈:塞外苦寒,生活单调;家乡在万里之遥,思念让颜色憔悴,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画工毛延寿。历史传说,因为昭君自恃自己容貌上乘——“只因自恃好颜色,不把金钱买画工”——坚决不贿赂画工。画工笔下丑陋的昭君一直不被君王召见。在公元前33年的正月,匈奴单于来到汉庭求亲,汉元帝遂将昭君赐给了单于。后宫的女子那么多,君王哪里都会放在心上?估计当时汉元帝也是随手一拨,就把昭君拨出了汉宫。
在古人的诗作中,我们能看到当时昭君出汉宫的一幕:“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在王安石的这首《明妃曲》中,我们可以看出,昭君在得知自己命运的一刹那,也是泪流满面。毕竟塞外途路遥遥,别家抛亲,前途未卜。特别在交通信息极为落后的汉代,一个弱女子到极目无亲的大漠,该是何等的惶恐无助!我想昭君的眼泪里,除了这些,肯定还有对汉元帝薄情的怨恨。
自古塞外就不能跟中原内陆的富庶相提并论。这也是历史上很少有真正的公主和亲的缘故。当时,担任和亲重任的大多是宗室女子,或者是像昭君这样的无缘面君的不得圣心的宫女。
昭君就这样身不由己地被推倒了历史的风口浪尖。据史料记载,和亲的队伍出长安,历时一年多,才到达匈奴的漠北。我们可以想象在这一年的路途颠簸中,眼看着身边的绿色褪去,只有黄沙白草相伴,昭君那个时刻的心情该是何等的荒凉。
昭君博物馆的中央,有她的一尊汉白玉塑像。昭君身着汉服,梳着高高的发髻,右手搭在左手上,微微颔首。长裙的褶皱历历,整个人娴静雅致。在这尊塑像的后面,是一副青铜塑像,两匹威风凛凛的胡马相依相偎。左侧马上的单于正在跟右侧的人倾谈,右侧的昭君身上的披风似乎鼓满了风。雕塑豪放又温馨。
也许昭君出汉宫的时候,真的曾泪湿春风,真的曾怨过,可是在匈奴的十几年岁月中,她留下了一儿两女,“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也许她最欢乐的时光是在匈奴的这段时光。留在汉宫,或许真的成了白头宫女。昭君在匈奴14年,于公元前19年病逝漠北,终年33岁。她用在匈奴的十几年青春岁月,换来了汉匈边界数十年的安宁,让多少个家庭享受到了天伦之乐!
博物院的尽头是一个小山头,也修建成了公园的样子。拾级而上,立于山顶,整座博物院尽收眼睛。四周的树木苍翠环绕,院墙外是入呼和浩特市的一条繁忙的马路。听说在塞外有很多个昭君墓,这里的昭君墓是规模最大的。想想当年的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还兴建了布达拉宫,那座坐落于西藏玛布日山上的宏伟的古建筑城堡,每年会迎来数以万计的朝圣者。
去布达拉宫的人们,都会想起唐代的那个名垂青史的和亲故事。呼和浩特也真该有这样一座博物院,让每一个来到这个塞外明珠的人们,都来回顾一下多年前的这段历史,来感念一下一个弱女子是如何挑起了一个朝代的重担。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