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这座许愿灵验的古寺,玄奘法师曾在此受戒,被誉为
成都是四川省省会,古楚文化的发祥地,中国十大古都之一,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众多历史古迹,其佛教文化闻名于世,许多寺庙的历史可追溯到数千年前,对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位于锦江区东风路的大智寺,被誉为"北极光第一丛林"。
古诗云:"古寺深藏在深山"。自古以来,大多数寺庙都建在远离人群的地方,这样僧侣们就可以远离喧嚣,专心参禅。但大智寺却正好建在成都市中心,与繁华的太古里商业区一墙之隔,而且方向相反。墙外是熙熙攘攘的商业区,墙内则是静谧的寺庙,让人在城市中心感受到难得的佛教清净。
据成都县志记载,大智寺始建于魏秦时期,又称古大寺,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该寺文化底蕴深厚,古僧辈出,唐宪宗曾赐"敕建大慈寺"匾额。在唐宋鼎盛时期,该寺规模宏大,被称为"一剪丛林",几乎占了现在成都东城区的一半面积。
极光在中国古代是丛林之名,在古印度是指僧众众多的丛林之名。当时,大智寺商业繁荣,每个寺众都是人山人海,灯火辉煌。南宋文学家陆羽在诗中写道:"中秋前三日,大智寺华严阁光华满。""万盘如白头梯树鳞,遥望远处白云间。庄严的帐篷里吹来的风让灯笼一个接一个地射出,美丽的街道上扬起的尘土散发出马儿不嘶不鸣的清香"。
南北朝时期,动乱使许多僧人从长安来到成都,成都因此成为中国的佛教中心。唐朝初年(年),已经闻名于世的长安高僧玄奘来到成都学习佛法。五年后,不到20岁的玄奘在多宝寺(大慈寺的前身)正式受戒,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
唐朝时,无数中原僧俗到大智寺问道求学,唐玄宗和唐玄宗石达开还带来了许多画家,留下了许多壁画。公元年,唐武宗毁坏了大智寺的佛像,唐睿宗为大智寺题词,使其成为成都唯一幸存的佛教寺院。不仅大智寺保留了原有的壁画,许多其他寺庙也被壁画改造成了"唐代画坛的成都、成都、成都",这与大智寺的全貌如出一辙。
大智寺第六代住持宝月和尚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弟弟苏为建。宋嘉佑元年(年),苏轼和弟弟苏辙夜游大智寺,看到唐代火画大师卢冷之的作品,称其为"天下第一"。如今,大智寺壁画已不复存在,但在达州、三台、梓潼以及四川各地的唐宋石刻中,仍可看到许多临摹作品。
几百年来,大昭寺历经沧桑,从清顺治年间到满清时期,现在的建筑也是历经多次重建。上世纪二十年代,川军第一师师长李继禹为满足士兵需要,将药师佛像熔化,只留下药师佛像、阿弥陀佛"金海"和一个铸铜圆圈,作为三尊铜佛的殿堂。刘师亮成都司还写诗纪念,嘱咐人们目不转睛,手握汗水,等待铜圈被熔化的那一天。
俗话说"四川茶馆甲天下,成都茶馆甲四川",可以说成都到处都有茶馆:市中心的茶馆、河边的茶馆、公园里的茶馆和大学茶园里的茶馆。但要说成都最古老的茶室,那就非大智寺禅茶院莫属了。据记载,它始建于多年前的唐朝,创始人木香大师也曾是桥国的王子。
大智寺的无相禅师是禅茶之法的大力倡导者,禅茶文化在韩国、日本也广为流传;年,大智寺在寺内修建了无相禅师纪念碑。如今的大智寺早已褪去了数百年前的繁华模样,寺内依然庭院深深、红墙黛瓦、殿宇巍峨,成为市民上佛进香、游园踏青、户外饮茶的好去处。
#夏日漫游山河卷#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9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