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大昭寺 >> 大昭寺优势 >> 正文 >> 正文

本期头条陆应锦老韩,我的知青闺蜜

来源:大昭寺 时间:2022/6/16
中科携手共抗白癜风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121/5863504.html
老韩,我的知青闺蜜☆陆应锦年7月10日上午,大约十点多钟,我正的准备烧饭,韩打来电话。我拿起手机,只听到哭泣声,足足三分钟她都在哭。然后我听到她边抽泣边诉说:"没有了,我什么也没有了........"接着又是一阵哭泣。我也听不清楚她在说什么,让她慢慢说。她说,她的丈夫老高去世了,感觉自己什么都没有了,魂都让他带走了,思想一片空白。只想哭,在儿子家不敢当着孩子们面哭,跑到小区门口的广场上来哭,向我的好友哭。你说,我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呢?......噢,我算是听明白了。因为我和她不住在一个地方,相隔有5公里,我心里还急着烧饭,只能在电话里安慰着她,叫她平静平静。我答应她明天上午邀老沈一道去看她,见面再聊吧。但她似乎听不进去我的话,还在”老头子啊,怎么一句话也不交代就走了呢?也不管我了,今后我怎么办呀......"她唠唠叨叨着,没办法我只好听着。她现在这样子我也没有办法说服她。是的,我知道她的老伴老高走了,对她来说真的是天塌下来了,我知道老高爱她,宠她,百般呵护她。家里不管大事小事都不要她烦神,平时吃的喝的都是老高照顾得好好的,她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现在老头走了,真的茫然失措了。我给他说,老伴已经走了,你的日子还要过下去啊,还有三个孩子需要你啊,成天哭哭啼啼也不是事吧。再说老高已经是八十多岁的人了,身体有病,要不是你精心照顾早就走了。你也算是尽心尽力了,对得起他了。我只能这样好言安慰她。第二天上午,我和好朋友老沈赶到韩家。我认为老头走了,对韩来说既伤痛又是解脱。这段跨越五十年的"凑合婚姻"结束了。当年韩作为老三届的初中生,自愿响应伟人的号召“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教育”,十六岁那年不顾家长反对,从合肥下放到老高家的生产队。老高是生产队长,家里有个妹妹和老母亲三人生活,因为家里穷,30多岁了还没有结婚。把韩安排在他家和妹妹住一间房子,算是真的关心韩了。韩是一个城市里来的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小姑娘,来到这人生地不熟的乡下,处处都有困难。安排在高家有他和他母亲妹妹帮助,当然好多了。由于高家处处关心她照顾她,使她感到一丝丝的温暖,渐渐适应环境了。韩对高家十分依赖,也十分感激。经常说高家对她的好。说老高每天帮她洗脸水都打得好好的,每天为她做好饭菜,把饭碗端到她手里。我们同时下放在那里的知青姐妹,不是羡慕她,而是担心她,和她开玩笑说:“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啊。老高对你好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别把鲜花插到牛粪上了……”韩说:”我把他当大哥哥看待,他把我当小妹妹,哪有你们说的那样玄乎。”后来,不知怎么了两人竟然同居了。我问过她:“你怎么爱上了这个比你大15岁又没多少文化,家里穷得叮当响的老头?你爱他什么?你的家人同意吗?难道你真的希望在这里生活一辈子吗?”一连串的问号像一根根银针扎着她,刺痛了她那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神经,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她哭着说:“我也说不清是爱他还是谢他,反正对他没有那么反感。下放到这个地方,有人给我做饭,给我洗衣,有个温暖小窝就满足了。至于今后怎么办?能不能回城?没考虑过。“在那全国皆下放的形势下,她年纪小,不懂世事,更看不到今后发展趋势,稀里糊涂的。我们都是同病相怜的人,好姐妹还能说什么呢?既然同居了,生米已经煮成饭了,还能怎么样?支持她祝福她和老高结婚吧。老高把家里两间破草房打扫打扫,贴上红纸和几张画子,换上好看一点的床单被套,几件旧家具洗刷干净,放到一起,请来我们几个闺蜜和高家不多的亲朋好友,在一起唱唱东方红,吃几粒小糖,就算是结婚成家了,那年韩才18岁。婚后,老高除了自己拼命干活多挣工分以外,还多方打临时工。帮人家修房子,修农具。为家庭,为孩子,为了老韩夜以继日地干活。每次在雇主家吃饭,他总是用锅巴,包着鸡大腿之类好吃的东西,带回来给韩吃,像疼爱孩子一样疼爱着韩。婚后的生活非常艰苦,韩没有受过多少伤害,也没有受到多大委屈。处处有大她15岁的丈夫的疼爱和关心,百般呵护,怎么会受累受委屈呢?结婚后的第二年十月,韩和她的丈夫第一个孩子来到了人间。接着四五年内又生了两个孩子。虽然孩子给他们带来欢乐,但是,捉襟见肘的家庭经济更加拮据了,老高的母亲去世了,妹妹出嫁了。家务事更加繁重了。她的丈夫仍然乐此不疲,几乎全揽了家务一切,甚至劲头更大。后来韩当了民师,上了师范学校进修,眼看着家里孩子多,家务多,不得不在教书工作之余和星期天假节日,帮助丈夫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既教书,又干活,还要照顾三个孩子,也开始学着做起煮饭、洗碗之类的琐碎繁杂的家务了,用韩的话说“我也吃了千辛万苦”。其实家里还是丈夫这个顶梁柱顶着,没有她说的那么多苦。改革开放后,分田到户了,老高那个芝麻官生产队长名存实亡了。韩调回城里工作,把丈夫和孩子们都带在身边。老高这时做点摆地摊之类的小生意,增加家庭经济收入。他起早贪黒,风里来雨里去,仍然不辞劳苦包揽一切家务。每天韩下班,老高把饭菜已经端在桌子上了。韩经常说,如果老高不在家,我真的没饭吃了。十年前,老高不幸遇车祸,在医院治疗几个月,韩拿出所有积蓄,还四处借钱为他治疗。住院期间,韩为了不影响孩子们上班,24小时都是她一人在老高身边陪护,一刻也不离开他。特别是夏天天气炎热,她不分昼夜守护着。老高也非常需要她,离不开她。任何孩子换一下,老高都不满意,说没有韩服伺周道。韩也担心孩子们工作忙,伺候不了,不愿意孩子们陪伴老高。凡是生过病住过院的人都有这个感觉,病人在痛苦时有心爱的亲人陪伴,精神上也能减轻几分。老高不忍心看到韩那么辛苦,拉着韩的手说,谢谢你啦。韩说这是我应该做的嘛,有什么可谢呢。为了节约钱,晚上,韩就睡在老高病床边的地上。老高伤病好了以后,韩又千方百计帮他打官司,向施害方索要赔偿。前几年,老高老家要拆迁,高执意回家盖房子,韩只好筹款让他去盖。房子盖好了高又坚持要求回老家住,韩只好放弃城市优渥条件,离开闹市陪老高回到农村,我说你是“二次下放”了。在农村白天还好,晚上蚊子多得叫人受不了。我们也劝她不要回到农村去,她说,让老高一个人回去不放心,我必须陪他。他俩在农村又过了两年的田园生活,种菜养鸡,也常邀我们去品赏他们的劳动成果。夫妻间就这样几十年互相爱护照顾一路走来,从来没有争吵过。现在三个孩子都成家立业了,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没想到去年,老高查出了癌症。韩一听到这事,一下子变得六神无主,打电话给我说天塌下来了。也难怪,这个农村大哥现在已经是80多岁的老头子了,哪能无灾无病呢?他就是韩的天,就是她这个家庭的顶梁柱,怎能离开他呢?我安慰韩,你还有孩子,孩子们都成人了,会担当起一切的。韩说,孩子们有孩子们的事,哪有老头子上心待我啊?韩作为当年的下放知青,嫁给识字不多,又比自己年龄大许多的农村人,很多人为她抱屈,认为是一朵鲜花插在牛屎上了。也有人认为韩和老高的夫妻生活是勉强凑合的。爱情究竟什么?很难说清。世上哪来那么多一开始就一见中情、两情相悦?其实他俩相处时间长了习惯就好了,终究会有感觉的。由没感觉到不由自主地产生感情,由同情到爱情,总得有个过程。许多事物都是相互转化的,关键必须双方共同努力经营。老高对韩的爱是始终的,但韩开始并不爱老高,在特定环境下生活需要而走到一起的,或许是为了感恩而以身相许。后来韩被老高感化了,真正爱起老高了。人们常说,只要心诚,石头也能开出花来。所以韩非常努力去维护夫妻感情,最终达到相濡以沫的效果。人生道路各有不同,尤其婚姻靠的是缘分,靠的诚心诚意。韩和老高的婚姻,好像是前世今生约定好的姻缘,其实还是他俩共同经营的结果。在平平淡淡生活中,和和睦睦,互敬互爱,才能白头偕老了。韩自从老伴去世以后,情绪一直低落。都说时间是忘却一切的良药,也许是韩的家庭变故,随着时间的推移,韩的心情逐渐好起来了。当然,不能否认我们几个知青闺蜜多次安慰她开导她,使她逐渐趋于平静的。在老高去世一周年之际,我们三个知青闺蜜相约游览大蜀山。那天韩像一个导游,上午带我们看了开福寺。几年没来,开福寺真正建成一个具规模,上档次的大寺庙了,比大召寺一点都不差。烧香拜佛求平安是我们的共同心愿。韩首先点燃一支香,我和老沈也陪伴她烧了香。她默默地在那自言自语为老高祈祷。下午她又带我们去四季花海公园玩了一会。用手机拍照留影。拍照过程中我们的各自造型,引来周围游客羡慕的眼光。说我们几个人真幸福。韩说:"我今天太高兴了!有你和老沈的陪伴,又拍了这些照片,够我享受一阵子了!"又是一个多月过去了,韩给我发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