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明夹纻释迦牟尼佛
夹纻cm.High
估价RMB:2,,-2,,
参阅:《北京文物精粹大系佛造像卷上》P76
乾漆夹纻是中国所独有的以漆为材的雕塑工艺,据传由东晋雕塑家戴逵、戴颙父子创造,隋唐时期杰作频出,但因其制作难度大,不具备批量生产的可能,工艺壁垒强,且不易保存,能够传世的杰作极为稀少,且几乎件件独特,在中国的造像工艺中独树一帜。
夹纻,“纻”,是苎麻、麻布的古称,与苎同义。亦作“夹纾”、“挟”、“干漆夹”,即古书中所称“内脱法”,为佛造像技法之一,采用天然生漆、贮麻、五彩石粉等为原料,经过泥胎、雕塑、托纱、夹贮、做漆、烘干、打磨、去泥、脱胎、装藏、装金、开光等48道工序完成。以生漆涂刷,漆干后用生漆糊上第一层麻布,干燥后糊第二层,反复多次。待生漆麻布晾干坚硬后掏出泥胎,揭下生漆麻布硬片,按原位再次糊牢。底嵌上木板,再用生漆麻布封住即成。因此夹纻造像又有“脱空像”之称,属漆器工艺当中的难度较高之做法,体量较大,耗工耗时,多出于宫廷皇家寺庙。
▲脸部细节
▲手部细节
佛陀全跏趺而坐。此像头饰螺发,神态慈祥柔和,阔鼻厚唇,双目微垂,嘴角含笑,大耳垂肩,面相端正。生动的表现出「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深悲弘愿。右手置于脐前结甘露印,左手上托至胸前。
身着通肩式袈裟,内着厥修罗,净巾轻搭右臂自然垂落,衣纹简洁流畅。整像通体漆金,色泽深沉,宝光内敛,权衡合度,工艺精湛。继承了汉地造像注重衣褶刻划的传统,尤其是小腿部椭圆形衣褶,是明代汉地造像常用的装饰手法。
“佛像不拘文武,油灰股沙,使布十五遍,压布灰十五遍.长面像衣纹熟漆灰一遍,垫先漆二遍,水磨二遍,漆灰粘做一遍,脏膛朱红漆二遍,所用材料,有夏布,桐油,严生漆,茏罩漆,退光漆,漆朱,砖灰,鱼子砖灰,土子等。(砖灰,土子是以和漆的)”。
——圆明园内工佛行例
▲图1:武汉汉阳归元禅寺清光绪罗汉堂
“干漆夹纻脱胎贴金”五百罗汉造像
▲图2:故宫博物院藏洛阳白马寺元代夹纻干漆佛像五百罗汉造像
▲图3: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明永乐时期释迦牟尼佛
H.83/4in.(22.2cm);W.61/2in.(16.5cm);D.41/4in.(10.8cm)
▲图4:北京保利年10月19日
明早期朱漆金彩夹纻准提佛母
高48厘米成交价RMB2,,
▲图5:华艺国际年8月8日
LOT明末清初地藏王菩萨
高cm成交价RMB4,,
夹纻佛的产生最早应用于“行佛”,即在宗教庆典活动时迎请佛像,需把佛像请出寺外,若是石雕金铜佛像,则分量过重,干漆夹纻制作的佛像坚固轻巧,着彩后金碧辉煌,适用于这类仪式。历来夹纻技能主要为皇家御用高级工匠所掌握,承德外八庙、北京雍和宫、溥仁寺、汉阳归元禅寺(图1)、洛阳白马寺(图2)等,仍保留了不少夹纻佛像珍品。佛教于年传入东瀛,广受朝野崇信,唐代天宝二年,扬州大云寺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法,同时把夹纻工艺传入日本,至今,日本唐招提寺仍保留四尊唐代漆造佛像。
此件拍品饱含中原造像中所特有的慈祥与庄严,造像开脸在宽阔大气的基础上更加立体,更加柔和,是为明代所特有的风格。其在朱漆的使用上色泽深沈,质地细腻,开片自然,朱漆外髹金漆,更显整体低调而华贵,风格相似者可参考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明永乐时期释迦牟尼佛(图3),此件并非夹纻,但使用朱漆与金彩,且体态皆饱满而有力量,神态亦庄严慈祥,因其内部装藏中有明显的「大明永乐九年四月十七日」字样,可知其制作年份应为明早期,二者可相互参照。
夹纻佛像制作工艺极为复杂,无论在制作与保存上都更为不易,且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加之精品存世量少,成为顶级博物馆的重要藏品,也受到藏家的普遍青睐。如今,拍卖市场上偶见夹纻造像珍品,往往创下高价。北京保利年秋拍的一件明早期夹纻准提佛母(图4)以万人民币成交,年广州华艺的一件明末清初夹纻地藏王菩萨(图5)以万人民币成交,夹纻造像在历史长河中可谓集钱、权、信仰为一身。应尤为重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5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