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麦,又称烧卖、稍麦、稍梅,是非常引人喜爱的特色小吃,据说起源于包子。它与包子的主要区别除了使用未发酵面制皮外,还在于顶部不封口,作石榴状。烧麦在我国分布极广,不像有些面食只在北方几省有,从北到南,一直到广东烧麦也极有市场,所不同者为馅料而已。
烧麦一词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一说是明末清初时,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归化城大南街大召寺附近,有哥俩儿以卖包子为生,后来哥哥娶了媳妇,嫂嫂要求分家,包子店归哥嫂,弟弟在店里打工包包子、卖包子,善良的弟弟除了吃饱以外,再无分文,为增加收入今后娶媳妇,弟弟在包子上炉蒸时,就做了些薄皮开口的"包子",区分开卖,卖包子的钱给哥哥,稍着卖的钱积攒起来,很多人喜欢这个不像包子的包子,取名"捎卖",后来名称演变,向南传播就改叫烧麦了。
烧麦之所以顶部不封口,也有另外的说法。据说以前茶馆提供代客加工蒸食的服务,但由于茶客所带的小菜品种不一,有的是生牛羊肉和姜葱,有的是萝卜青菜豆腐干……为区别各位茶客的小菜,便不封口,每当一笼蒸好后,店小二便会把蒸笼端到茶堂的大桌上,说:"各位茶客的小菜捎来了,劳驾自选。"这时茶客各自点了自己的"薄饼包菜"边吃边饮。
总之,不管传说是啥样,烧麦终归是一种以死面为皮,以肉为馅,顶部不封口,作石榴状的蒸制食品。
烧麦在山西北自大同南达运城,到处都有它的身影。不过就我粗浅的认知和有限的信息,似乎山西的烧麦基本上是以羊肉为主。也许这和山西在历史上长期属于胡汉杂处,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相融合的现实有关。
制作时先取适量面粉,用热水和面,将面和成大体上光滑、软硬适中的面团,盖上保鲜膜,至少饧40分钟(因为面粉的吸水性有差异,加水的量要控制好,以不粘手为宜!)。趁此时间制作馅料(各种馅料的制作以后我会单独介绍,这里就一笔带过了)。馅料制作好,面也饧好了。
将面团揉匀搓成长条揪成大小适中的剂子,用手心压扁,在面剂子下面放足够多的面粉,上面也放上面粉,简单说就是用面粉给面剂子埋上。接下来就是关键的,擀面皮了,两个手一起放到擀面杖上,一手固定位子,另一手在擀面杖上施加力度的同时往上推动面皮。右手固定,左手擀面皮就是顺时针旋转;反之就是逆时针赚。擀面杖要选两头尖的,更好用。多练几遍,找到手感了,一下就会了。
正宗的烧麦皮要用专用的擀杖,家里没有也可用普通的擀面杖,只要把外边压出褶皱,成荷叶裙边的样子就可以了。如果没有合适的擀面杖,有人也会用勺子压制。
包就简单了,把拌好的烧卖馅放到皮中间,用左手的虎口夹住面皮慢慢捏紧,包好的烧卖上笼蒸10分钟。
说道山西烧麦还不能不提北京的老字号“都一处”,那可是咱山西人开的。据说在乾隆三年,浮山县北井里村王氏,在北京前门外的鲜鱼口开了个浮山烧麦馆,并制作炸三角和各种名菜。某年除夕之夜,乾隆从通州私访归来,到浮山烧麦馆吃烧麦。这里的烧麦馅软而喷香、油而不腻,洁白晶莹,如玉石榴一般。乾隆食后赞不绝口,回宫后亲笔写了"都一处"三个大字,命人制成牌匾送往浮山烧麦馆。从此浮山烧麦馆就改名为都一处,从此名声大振,身价倍增。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5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