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臂大黑天唐卡/14-15世纪
59×60cm
撰文: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张雅静
这是一幅带有浓厚尼泊尔绘画风格影响,绘制于藏地的精美四臂大黑天唐卡作品。
印度佛教在13世纪走向没落,从此西藏佛教艺术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滋养之源,然而随着印度僧人携带经卷逃往尼泊尔,加之尼泊尔从六、七世纪开始逐渐成为造像重镇的地位,尼泊尔的佛教和艺术影响逐渐在西藏传播蔓延。
尼泊尔的艺术实践者以尼瓦尔族为主,他们大多信奉佛教,与藏族之间的文化纽带可以追溯到藏传佛教初传时期。拉萨大昭寺的早期建筑装饰现存最早为公元7世纪,即反映了当时尼瓦尔风格的影响。作为商人和艺术家,尼瓦尔人在13世纪之前就在西藏中部颇具影响力,他们为藏传佛教萨迦派制作了大量绘画作品。
尼瓦尔艺术家极具艺术天分,他们创造出装饰性极强的绘画风格,画面晕染自然,色彩丰富,背景装饰中擅长用各种复杂华丽的卷草纹样,使整个画面活波而生动。由于萨迦派的威望,尼瓦尔艺术对元朝的汉地和藏地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到了14至15世纪,尼瓦尔艺术与西藏本土风格相结合,最终在西藏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绘画艺术。白居寺和夏鲁寺壁画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
黑天之名来自梵文Mahākāla,Mahā意为大,kāla意思是黑色或者时间,因此被意译为大黑天。大黑天最初为印度教尊神,(大约时间)后被纳入佛教成为护法。作为佛教重要的护法神之一,大黑天具有多种身形,常见的有两臂、四臂、六臂等姿态。
在藏传佛教当中,大黑天是护佑佛教寺院和僧团的护法尊。藏传佛教寺院中祭祀供养护法尊的护法殿常被称作衮康(dgonkhang),其意即“大黑天殿”,由此可见大黑天是藏传佛寺中护法尊的代表。
大黑天是萨迦派最重要的护法,随着萨迦派在元代势力达到鼎盛,而盛行于汉地、藏地和蒙古的佛教当中。西藏传说中有关于四臂大黑天的记载,据说有一天,印度的佛教高僧龙树在恒河边,河中出现一面两臂神像,龙树推算得知此为佛教守护神,劝请他守护那烂陀大寺。不久发生战乱,那烂陀寺遭到严重破坏,因被僧院管理者咒骂,此像即刻返回了恒河。龙树再次到河边祈愿,在河中同一地点,两臂神像这次变成四臂大黑天,并成为一尊威猛的佛教守护神。由于这一传说,西藏也将四臂大黑天称为龙树所传
大黑天。尽管这一传说故事并非史实,但从中可以得知大黑天作为寺院守护者的功用。作为一尊具有强大护佑功能的守护者,大黑天的供养物也和慈眉善目的佛菩萨有很大差异。《金刚帐怛特罗》中,记述了大黑天的供养法,供给大黑天的供物并非普通的食物,而是血、生肉、酒和尸林中的密供等物。
本幅画作近方形,四臂大黑天身形饱满健硕,四肢粗壮,占据整幅作品的大部分比例,在构图上极具视觉冲击力。大黑天面庞方中带圆,五官的描绘极具装饰感,眉毛呈红色的宽波浪状,似跳动的火焰,衬托大黑天忿怒的神态,红色的三只眼睛圆睁,张口露牙。由于大黑天面部呈蓝黑色,因此五官线条均以白色细线勾勒轮廓。鼻梁正中使用白色线条提亮的方式,常见于15世纪前后的西藏绘画之中。
大黑天头戴五骷髅冠,两侧装饰圆形花朵,以绿色的丝带系在耳侧,宝冠之上,橘黄色的头发如火焰般上扬,在头上形成半圆形,并以细密的赭红色线条绘出发丝纹理。大黑天主臂两手置于胸前,左手持盛满鲜血的噶布拉碗,右手持钺刀,其余两臂屈肘置于身体两侧,右手持带有火焰的宝剑,左手持三叉戟,半跏趺坐于莲座的尸体上。
大黑天身着华丽的装饰物,手腕和胸腹前盘绕翠绿的蛇,正如仪轨中所称以八大龙王为装饰。胸前红色的项圈上垂下整齐的流苏状装饰,延续着波罗王朝以来的样式,人头穿成的宝鬘从大黑天肩后垂挂至腹前,腰间系虎皮,是忿怒尊神常见的饰物和装束。
尊像下方的莲台华丽多彩,花瓣以红、绿、黄色为主,晕染过渡自然,如同日月光晕一般,既有强烈的装饰性,又具独特的立体效果。宽大扁平的双色莲瓣内层瓣尖上卷,形成小水花一般的生动造型。主尊背后的红色背光中,绘制了黑色的鸟,是大黑天周边经常出现的动物之一。画面上方左右两角各有一位蓝色身的护法,莲台上左右两边各有一位袒上身的供养者,表情虔敬,双手捧持宝瓶单膝跪地。莲座左右为绿色的四臂忿怒尊和骑骡的吉祥天母。
画面底端为一条狭长的区域,左侧有一位着僧袍的上师,右手举于胸前,左手握白色持物,中段绘制了奔跑的猛禽与人物残躯,正如经典中描绘的八大尸林场景。尸林与大黑天尊像在西藏经常被绘制在一起,显示了护法尊的威猛,尸林中的物品也常被作为大黑天的供物。在尸林场景的右侧,绘制了双层隔栏,内有朵马等供物。在最右侧绘制了两臂的宝帐怙主、宝瓶与四位鸟面和兽面的护法,这四位护法常作为四门起守护作用的尊神,出现在大黑天的曼荼罗中。
在汉地的绘画风格影响西藏之前,唐卡构图中很少出现山水和写实的风景,尊神或人物位于几何形的区间当中,排列整齐,与画面背景互不干涉。绘画并不强调景深和空间,更具平面装饰效果。
这幅绘画中,主尊大黑天与红色背光占据绝大部分比例,画面顶端两侧的护法身形较小,画面下方的密供和护法、僧人等形象,被压缩到一个条形的窄框当中,主次异常分明,诸尊均位于各自的方形隔栏中,边界明确,与此时的画风相符。
画面以深蓝和红色为基调,穿插绿色和黄色,形成稳重鲜艳的色调。画幅中的人物占据绝大部分空间,在背景空隙中,以深蓝色为地,再以浅色颜料绘制小的花卉,形成墙纸般的平面装饰效果。大黑天红色的背光中,以红色的细线绘制火焰,衬托出主尊忿怒威猛的护法身份,这种画法来自尼瓦尔绘画,也是15世纪前后常用的绘制手法。
综上所述,这幅画作绘制精细,构图主次分明,色泽鲜艳沉稳,装饰感强,是藏地14至15世纪的唐卡佳作。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