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大昭寺 >> 大昭寺优势 >> 正文 >> 正文

红楼梦有品貌有才干,十几岁就管家,这个好

来源:大昭寺 时间:2023/4/9
白癣风怎么医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60317/4791351.html

一、品貌:老鸹窝里出凤凰

探春是曹公珍爱的女子。十二钗中,她排在钗黛、元春之后,在湘云之前。“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这是对探春志气才干的高度评价。

探春是贾府自家女孩里最出色的一个,人称“玫瑰花”,与“二木头”迎春截然不同。她虽然是姨娘养的,生母赵姨娘又“阴微鄙贱”,但是整个贾府没有人因此而小看了她。

贾母喜欢她。带着刘姥姥游大观园时,贾母曾亲热地炫耀,“我这三丫头倒好,只有两个玉儿可恶。”南安太妃来家里做客时,贾母单叫探春出来相见,引起邢夫人的嫉恨。

王夫人是探春嫡母,作者借凤姐之口写出,“虽然面上淡淡的,心里把她当宝玉一样疼”。而凤姐本人,对自己的亲小姑子迎春看不出有一丝额外的照看,倒是对探春颇为欣赏,赞不绝口。

贾政对这个亲女儿的态度虽然没有正面叙述,但是记得,有一次,“神彩飘逸,秀色夺人”的宝玉,跟“人物猥琐,举止荒疏”的贾环同框,贾政就把素日对宝玉的嫌弃收了一半。再看这“顾盼神飞,文采精华”的探春,不但没有宝玉不爱读书的“恶行”,反而处处出众,贾政没理由不喜欢。

在玫瑰露公案中,平儿明明知道就是彩云偷拿了王夫人的送给了贾环,可是为了保全探春的体面,她不肯“为了打老鼠,伤了玉瓶儿”。

探春的确“可疼”。

她生的“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

她文采飞扬,虽然薛林二姝的诗才更胜一筹,但是探春提议建立海棠社可谓功不可没:“孰谓雄才莲社,独许须眉;不教雅会东山,让余脂粉耶?”她在诗社活动中也屡有佳作,“潇湘妃子”这雅号还是她给黛玉取的,其雅趣可见一斑。

从她秋爽斋里的陈设可见,她工于书法。“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她的丫鬟名侍书,也是暗示她的这项才能。

她为人友善大方,顾全大局。板儿与刘姥姥被贾母带到她的居所,见了她案上供的大佛手,想要。她便命人给板儿一个拿去玩,还叮嘱,“吃不得的”。邢岫烟作为邢夫人的亲侄女,虽贾母让留在园内居住,可因为家穷,并无装饰之物。探春就送她一个玉佩戴上,既保护了邢岫烟的自尊心,又保全了贾府的体面。

在中秋家宴上,她一直陪伴好玩乐喜热闹的贾母到最后,毫无怨言。她在贾母因鸳鸯拒婚而迁怒王夫人之时,站出来为王夫人解围。她为迎春抱打不平,教训了刁钻的奴才,替迎春要回了她的累丝金凤。

她心性高洁,见识超群。即使博识如宝姐姐,也终究是被女儿家的“本分”所束缚。而探春却是掷地有声地发出过这样的宣言:“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

这样的豪言壮语,并非说说。探春是真正有大格局的女子,有经世致用之才。同父异母的宝哥哥一天到晚在脂粉队里打转,“于国于家无望”。亲兄弟贾环更是“小冻猫子”,上不得台面。“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用这赞王熙凤的话来赞探春,一点也不为过。

二、才干:裙钗一二可齐家

那一次,凤姐卧病,王夫人托探春理家。虽然兼有李纨、宝钗一同协理,可是二人皆因其身份的限制而不大拿主意,更衬托出探春兴利除弊的熠熠光辉。

探春上任遇到的第一个棘手的问题便是生母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丧礼赏银之事。吴新登家的藐视李纨探春,故意来刁难。赵姨娘也不依不饶,找上门来。

探春不为所惧,先是揭穿了吴新登家的把戏,:“你办事办老了的,还记不得,倒来难我们。你素日回你二奶奶也现查去?若有这道理,凤姐姐还不算利害,也就是算宽厚了!还不快找了来我瞧。再迟一日,不说你们粗心,反像我们没主意了。”欺幼主的刁奴羞得满面通红,探春之精细精明,“众媳妇们都伸舌头”,从此不敢小觑探春。

至于赵姨娘,探春更是一番义正言辞:这是祖宗手里旧规矩,人人都依着,偏我改了不成?也不但袭人,将来环儿收了外头的,自然也是同袭人一样。这原不是什么争大争小的事,讲不到有脸没脸的话上。他是太太的奴才,我是按着旧规矩办……依我说,太太不在家,姨娘安静些养神罢了,何苦只要操心!

探春不认赵国基是舅舅,不认赵姨娘是生母,历来被人诟病罔顾亲情。这里且不做讨论,单就事论事,她坚持原则,不徇私情是值得肯定的。

在具体政策的管理上,探春执行“开源节流”的原则,节流主要裁减了一些重复的用度开销:

首先,她蠲免了少爷们的茶点费。一年学里吃点心或者买纸笔,每位有八两银子的使用。探春道:凡爷们的使用,都是各屋领了月钱的。环哥的是姨娘领二两,宝玉的是老太太屋里袭人领二两,兰哥儿的是大奶奶屋里领。怎么学里每人又多这八两?原来上学去的是为这八两银子!从今儿起,把这一项蠲了。”

宝玉是老太太手里捧着的凤凰,兰哥是李纨的儿子,环哥更是自己的亲兄弟。我甚至怀疑,就是因为宝玉深得贾母疼爱,才多出来这八两银子。宝玉有无这八两,无关痛痒。可是对于“寡妇失业”的李纨,手头拮据的赵姨娘,怕是一笔损失了。但探春并没有屈从于压力,她有胆识,没有让关系网束缚手脚。

其次,探春蠲免了买办们的胭脂水粉的差事。“因想着我们一月有二两月银外,丫头们又另有月钱。前儿又有人回,要我们一月所用的头油脂粉,每人又是二两。这又同才刚学里的八两一样,重重叠叠,事虽小,钱有限,看起来也不妥当。”关乎自己和主子姑娘们切身利益的事,探春也是如此公正无私。所谓“正人先正己,擒贼先擒王”。

探春的这些举措得到了凤姐的支持和首肯。于是她开始大刀阔斧的对大观园进行了改革。

她在赖大家的花园里看出了生发利息的“商机”,于是大观园中推行了承包责任制,“咱们这园子只算比他们的多一半,加一倍算,一年就有四百银子的利息……若派出两个一定的人来,既有许多值钱之物,一味任人作践,也似乎暴殄天物。不如在园子里所有的老妈妈中,拣出几个本分老诚能知园圃的事,派准他们收拾料理……”让老嬷嬷们每人分担一项工作,所得收入除了上缴部分,自己可以得到一部分。另外拿出来一些给没有分得的人。这几宗虽小,一年通共算了,也省的下四百两银子。

探春有远见、有抱负、有作为,敢说敢为、敢作敢当,办事练达。“看得透,拿得定,说得出,办得来,是有才干者,故赠以‘敏’字。”这样的形象,在整部《红楼梦》中,再找不出第二个。

可是探春毕竟只是暂时的管理者,她无法进行全面的改革创新。她的兴利除弊不可挽回的溃败面前,注定是要失败的。

抄检大观园的风暴来袭时,她秉烛以待,滴下泪来,“这可是古人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呢!”探春沉痛的发声,凤姐不会全懂。

面对处于末世边缘的家族不可避免地走向土崩瓦解的命运,她凭一己之力,再难力挽狂澜。各种积习弊端潜滋暗长,方方面面的矛盾暗潮汹涌。所以她伤心地流下眼泪。

当王善保家的不知死活掀起探春衣襟,笑嘻嘻的说,“我连姑娘身上都翻过了,果然没有什么”之时,也难怪探春“登时大怒”,一巴掌甩向老婆子脸上去!王蒙曾评价说,这一个嘴巴打得金声玉振,响彻乾坤。

的确大快人心啊,且不说这王善保家的自恃是邢夫人的陪房心腹,公报私仇,挑拨离间,挑唆王夫人抄检大观园,告倒晴雯,就凭她藐视探春,对主子动手动脚就该被教训。结果她挨了探春的巴掌,还有一顿骂:“你是什么东西,敢来拉扯我的衣裳!我不过看着太太的面上,你又有年纪,叫你一声妈妈,你就狗仗人势,天天作耗,专管生事。如今越发不得了。你打量我是同你们姑娘那样好性儿,由着你们欺负她,就错了主意!”

贾府规矩,服侍过上一辈的下人在小一辈的主子面前也是有几分体面的。宝钗见了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的要起身让座,称一句“周姐姐”。探春岂是不知理的姑娘?只因王善保家的无理在先,探春本就对抄检大观园一事极度不满,因此发落了这昏聩的婆子。

探春果然是一朵又香又红的玫瑰花,无人不爱。她的善良里有锋芒,玫瑰有刺,却不尖锐。

三、结局:薄命红颜悲远嫁

少时读红楼梦,总觉得十二金钗里,探春当算是卓尔不凡的一个。其命运既是“得贵婿”,做了“王妃”,也就不算薄命了吧?虽然,她是远嫁,有生之年难以归省,可那又有什么关系?毕竟,赵姨娘这样不堪的亲娘,不见也罢。

不得不说,《红楼梦》是一部让人可以读一辈子的书。终于有一天,再读探春时,我似乎懂了她的沉重悲哀,也懂了探春之薄命。

做了“王妃”,又怎样呢?元春嫁了皇帝,做了贵妃,省亲之时犹自哀怨:“当日既送我去那不得见人的地方”,而曹公自己也说,“三春争及初春景”,元春曾经如此荣耀,也进了薄命司,更何况探春所嫁只是藩王?

探春的命运,早在太虚幻境的册子与曲子中记着了:两个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诗谶为:“才自精明之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曲子是:“一番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此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探春出嫁,是清明放风筝的时节。而“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一个凄凉环境的晕染,风筝更是一种身不由己的象征。大海,大船,对应了“一番风雨路三千”,探春远嫁之地要漂洋过海,这一去恐怕再无回返之日。

探春此嫁,恐怕是一些学者推论的那般,实为和亲。也许正是因为贾府势颓,这个“才自精明志自高”三姑娘,不得不用自己终生的幸福换取了家族的暂时安稳。“从此分两地,各自保平安”。曾经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贾府,最后却是只能求得一个“平安”而不得。

探春有不输于男子的志气,有经世致用的能力,可是她无法力挽狂澜,改变自己与家族的命运。她只能安慰“爹娘”,“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器无缘?”

我不知道,这个爹娘中的“娘”,指的是王夫人还是赵姨娘?王夫人是嫡母,倒也没有苛待了探春,探春自幼由王夫人、贾母教养,对于生母赵姨娘一种是鄙视的态度,说她是“阴微鄙贱”之人。可是,面对探春的远嫁,到底是王夫人还是赵姨娘会“哭损残年”呢?

87版电视剧中,探春那一句“娘”叫的是赵姨娘,赵姨娘要痛哭都受制于凤姐的眼神,母女俩最后的相拥而泣更接近于我心中的离别。而续书中对赵姨娘的描述,却是心中暗暗称愿,还跑去探春处说了一番无理之话。

我不愿意相信那是真的。尽管赵姨娘一直是探春的隐痛,可是母女俩就真的没有一丝情意吗?虽然,探春理家的时候口口声声不认赵姨娘是亲娘,可是在赵姨娘与芳官吵闹那一回里也为赵姨娘说话,说好事之徒作弄一个呆人,还发狠要去查挑唆的人。

那一次,宝玉正跟黛玉说燕窝的事情,赵姨娘却来了潇湘馆“探望”黛玉,文中借黛玉之想写出,这是赵姨娘从探春处回来的顺水人情。可见,赵姨娘与探春私底下是有往来的。

俗话说,“血浓于水”,探春无论如何也是赵姨娘亲生女儿,虎毒不食子,赵姨娘对探春的怨尤多是因为探春不肯额外看顾她与贾环,可是赵姨娘难道真的会恶毒到想要探春落得个迎春一样悲惨的下场吗?

我无法想象。

王夫人不善言辞,贾母说的“木头似的,公婆面前不讨好”,对于探春这个庶女,她不会打压,但是也不会太过疼惜。除了对宝玉的种种溺爱异常,看不出她对于别人的偏爱。况且自己的亲生女儿元春,也是为了家族荣宠进了宫,亲女如此,庶女又有何例外?

探春这样一个难得的好女儿,终究是“将骨肉家园齐来抛闪”,其命运如同空中的风筝,只有那游丝一线。第七十回里,众女儿们放风筝,探春的风筝是一个“软翅子大凤凰”。这凤凰风筝在空中与另一个凤凰风筝绞缠,又又一个带响鞭的喜字风筝也与两个凤凰风筝缠在一起。最后线都断了,三个风筝飘摇而去。

也是那一回,诗社填柳絮词,探春却只做出来半首《南柯子》,“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南西北各分离。”这词与那一次同样落第的薛宝琴有异曲同工之处:“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

也许,那场风筝的盛宴,竟然是众女儿凋散的前奏。而探春,尽管以凤凰般的美好尊贵许配“贵婿”,却仍是难逃离散的命运。清代学者曾经评探春道:“写探春才能、见识超出诸姐妹之上,已暗伏将来远嫁绝无依恋,必能相夫理家。”

当代学者蒋勋也认为,探春远嫁必能实现她的人生抱负,会有大作为。可是我却悲观的不敢苟同。女子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很难有所作为。王熙凤便是一个失败了的例子。而探春的“生于末世”,也注定了她“运偏消”。探春自己也曾含泪说道:“我但凡是个男人,我早走了。”探春纵然是“大观园中唯一具备政治风度的女性,她是行将没落的侯门闺秀中的一个改革者”(王昆仑语),可是若是以和亲的形式嫁给藩王,恐怕也难生活幸福。

史上最著名的和亲的莫过于文成公主。可是风光背后,是难以言说的惨淡凄楚。文成公主是唐朝的宗室女,虽然与松赞干布成为千年佳话,可是事实上,文成进藏才九年,松赞干布就去世了,而且文成无子,她带来的佛家至宝只能安放在小昭寺中,其身份地位一目了然。

另一位和亲的女子王昭君,虽然成就了历代文人的幻想,带着传奇色彩出塞,可是事实上,不过三载,单于就死了。按照匈奴的规矩,她不得不嫁给单于的儿子,后来新单于死后,她再嫁给下一任皇帝。晚年的她请求归汉,却被无情拒绝……

清朝是历史上和亲最多朝代,那些和亲的公主几乎个个命运悲惨,少有子嗣,大多数郁郁而终。探春是否能幸免?我不能回答。毕竟,“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的曲谶太刺心。能够自保,了此余生,已是莫大的幸运,还如何奢望经世致用,甚至幸福美满呢?

作者:杜若,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