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大昭寺 >> 大昭寺资源 >> 正文 >> 正文

上海早餐文化之烧卖

来源:大昭寺 时间:2024/8/23
在连续介绍了锅贴、小馄饨、大饼油条、粢饭糕、生煎馒头之后,想到了一样也可以算得上是上海早点心的佳品,那便是烧卖。其实,烧卖在我国很多地方都以相似却并不太一样的形态存在着。广式点心中就有各种透明皮的精致烧卖,北方很多地方更是有属于自己的烧卖。从烧卖的故事上,就能看出人们赋予的不同地域文化特点。我知道的有三种来历:第一种来历,据说烧麦起源于清朝的归化城。在明末清初时,归化城大南街大召寺附近有兄弟二人以卖包子为生,后来哥哥娶了媳妇,嫂嫂要求分家,包子店归哥嫂。弟弟继续留在店里做工,善良的弟弟除了吃饱以外再无分文收入。为了自己攒钱娶媳妇,弟弟便在包子上炉蒸时,做了些薄皮开口的“包子”,和店里其它包子区分开来卖,卖包子的钱给哥哥,稍卖的钱积攒起来归自己。客人们知道这个情况后纷纷捧场,弟弟很快就赚的锑满钵满,娶妻生子有了属于自己的家业。大家管这个不像包子的包子叫“捎卖”,也就是捎着买的意思,等到后来传播到南方就改叫烧麦了。从家庭关系变化到善良之人终得善报,这就是我们的文化。第二种来历,相传明嘉靖年间,倭寇屡屡骚扰时为东海边境地区的上海下沙,当地老百姓深恶痛绝。当朝廷派兵到下沙抗击倭寇时,得到下沙百姓的拥戴。为了犒赏军队,当地百姓便用精美的点心慰劳将士。由于平倭大军人数众多,下沙的乡亲们和粉捏皮,剁肉拌馅,里面还加上了新笋丁,包起了馄饨不像馄饨,饺子不像饺子的点心,上笼蒸熟即可食用。这些美味点心深得将士们喜爱,有人问起这是什么点心?乡人颇为风趣地回答:“边烧边卖!”烧卖由此得名。以美食来犒劳为国为民抗击侵略的将士,这幅军民鱼水情的美好画面就是我们的文化。第三个来历,据传在元大都的茶馆中会售卖羊肉大葱馅的开口包子,之后又根据个人的喜好改良为各种不同的馅料。这种皮薄顶部不封口的点心,每当一笼蒸好后,店小二便会把蒸笼端到茶堂的大桌上,说:“各位茶客的小菜捎来了,劳驾自选。”这时,茶客们就像自助餐一样去选各自喜欢的薄皮包菜点心,付了钱拿到座位上边喝茶边吃。演变到明末清初时,这个薄皮包菜点心被称为“捎卖”。然后又和大名鼎鼎的乾隆爷沾上边了,据说这位出了名的喜欢赐字、改名字的爷,在一次微服私访时,偶然在一家北京的茶楼里体验到这个美食,然后嫌弃“捎卖”不好听,改为烧卖。好吃的东西总要和皇上沾点边,这也是一种文化。上海的烧卖,一般还是以糯米、猪肉糜、酱油拌成的馅料为主,有些会再加入香菇丁、笋丁、火腿丁等。烧卖味道很香,饱腹感也很强,用来当作早点心是不错的选择,就是糯米吃多了容易翻胃酸。虽然很多店里的烧卖味道挺好,但我觉得还是自己家里包的最好吃。记得要蘸点醋,可以解腻抑制翻胃酸导致的不适。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71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