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我去五台山朝圣,在各大庙里参拜完,就走出来随意游览,我当时坐在黛螺顶白塔附近。看着五台山的寺庙香火缭绕游人如织,我觉得心里十分庄严,因为我勉强算个学仏之人,对仏法的东西很有兴趣。
正在此时我偶然别过头一看,忽然看见一个僧人,准确说应该是一位小沙弥,看上去也就十七八岁左右,正在我旁边的一块石头上打坐。
我看这位小师父打坐的样子,十分安详,不像是个初入门的样子。
立刻感到好奇,于是上前观看,又不敢打扰他,我便也在他的对面找了块石头打坐。
不知坐了多久,忽然小和尚一个响指,把我从一堆胡思乱想里叫醒。
“施主,你怎么也在这里打坐?”小师父问我。
我马上给他行礼,说:阿弥陀佛,师父啊,我不敢打扰你,看你在这打坐,我就想着陪陪你。
他说:哦,原来如此。你是来朝圣的吧?
我说:我说想来找仏菩萨加持点智慧的。
他说:智慧不由加持而来。智慧是你自己本来有的。
我一听,觉得有点意思,就问:那么,难道释迦牟尼仏的智慧也是自己本来有的吗?不是他生生世世修来,和在十方诸仏菩萨那里加持来的吗?
他说:即使是佛陀的智慧,也是他本来具有的。不是他从他方世界找来的。
所以他老人家夜睹明星悟道后说了一句话:“奇哉!奇哉!奇哉!一切众生,个个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显现。”
我问:这句话我也知道啊。但是我觉得,这是佛陀在鼓励我们吧,他那种智慧,怎么可能我们人人都有呢?
他说:仏陀当时自己也觉得很惊讶,所以说了三个奇哉!。
在我们修行的时候,总觉得我们修啊修啊,修到了某一个程度,忽然之间化空无我、光芒闪烁、境界突变、这时候神通具足,智慧就来了。其实智慧不是这样修出来的。
智慧是本来有的,一直都在的,没有离开过我们,不过是我们不懂得看不到启用不了。
我说:智慧本来就有,那它在哪里?我怎么看不到它?
他说:当你不用,它无法显现,你用起来了,它就显现出来。比如你要过河,智慧就像是船,没有智慧,你就只能靠泅水探险过河,不是淹死就是湿透全身,速度还慢,走不了多远。
而有了智慧的启用,如同有了船,不只是船,你遇到沟沟,智慧就是桥,你遇到了高墙,智慧就是云梯,你遇到了水灾,智慧就是息壤,你遇到了火灾,智慧就是大水,随你启用,拿来对治你一切烦恼障碍。
但是如果你不在事上去感悟,就没有智慧可言,不可能你一年到头只坐在那里啥也不动,智慧就在那里显现。
智慧是无形无相,但智慧是可以有体用的。有妙用的。
一个人修行,没有把那些阻挡智慧显现的修掉,智慧是不会出来的。
我问:什么阻碍了智慧的显现呢?
他说:什么都不会阻碍智慧的显现,只不过,你没有懂这个道理之前,还是得去做减法。
思维辩析、妄念丛生,心不能定,行住坐卧皆不在觉照之内,智慧自然无从生起。
一个人缺少智慧,其实就是思维习性在做主人公的缘故。思维习性做了主人公,智慧无从得出。
我问:什么是思维习性做了主人公?
他说:人生来如此,以思维和习性,做为生存的本能,遇到任何事情,马上思考和定义,思维活动非常敏锐。思维由哪里来反应,是根据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感官作用来起相对的反应。
简单说就是感官的作用触动了意识的产生。意识掌控我们的整个生命活动。
如果一直是在这样的状态里,真正的智慧是不可能显现的。
他就好像本来是个主角,唱戏的时候,旁边的替身抹了一把脸先急着上台了,在台上不断地唱演,弄假成真,自以为真非常投入嬉笑怒骂哀乐,自以为是生命主角了。
真正的主角在后面只能看着,他其实也属于这出戏,他才是真正的主角,他的厉害是,一旦上来唱戏,就叫做智慧启用了,一旦启用,绝对不会误认为自己就是这个角色,也不会把舞台当真,他知道唱完了要下台,台下的观众也是逢场作戏叫个好。他知道这一切的不恒定不靠谱。
所以你必须想办法让这个真正的主角上台来,主控你的人生戏剧。
我问:大部分人,都是这样活着的啊,那难道他们里面没有人有智慧吗?
他说:智慧只不过是个名字,说起来勉强分为两种,一种是有为法智慧,一种是无为法智慧。
有为法智慧,是世人可以通过轮回夙世传承(又叫先天)、通过后天学习积累(后天)来得到的。这些智慧也叫智慧,但是是有为法智慧,主要在世上为人处世办事来用的。
无为法智慧,也可以称之为:(空性智慧)或者叫做无为智、妙明觉智、等等,它是人觉照中显现出,同样也是在为人处世办事中体现。
然而无为智的体现和受益,没有一个所谓自我来承受,恰恰因为无我,才有无为智的显现,你越是无我,越是有无为智慧,越是有无为智,越是不以为智慧。
一般人认为无为智可以解脱烦恼痛苦执着。可是当你真拥有无为智,其实是因为懂得烦恼痛苦执着并无“我”这个受者,也并无实体实相可言,同样的,智慧也如此,在无为基础上,智慧是暂时权且的描述,是针对解脱说的名词。
不需要解脱的时候,智慧也不需要了。无所谓解脱的时候,烦恼、痛苦、执着一起消亡无有意义,那么解脱它们的智慧也一样无有意义了。
世间人,大概分为几种类型:
1、有为智慧和无为智慧两者俱无,活在乱七八糟糟糕的无名黑暗和贪嗔痴漩涡中,随着自己作的业而轮转浮沉。
2、有很多有为智慧,聪明精明,办事处世都很厉害。但是烦恼痛苦执着和生死都无法解脱。
3、无为智慧具足,一切都无法扰乱他的心志。一直努力下去,烦恼生死皆得解脱。
然而无为智,一旦启用,在表面上看起来,会和有为智稍微有点矛盾。
比如有为智慧讲究利益得失,讲究在竞争中如何对立取胜,而无为智讲究忍让宽容,不浪费时间追逐争夺。
这些看起来是有矛盾的。
所以,儒家才有中庸之道,希望人能够以无为之智慧的出发点,做有为的事情。
这就像张载提出的: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思想基础。当人去干有为之事时,出自私利私心,这个有为智,就沦为术,沦为手段,格局就无论如何高不了了。
当人以无为无我无私、利他为出发点和初心去做有为之事时,有为智,才叫做智慧,其实做到了彻底,就通融了无为智。这时候有为无为智慧相融合,这个人可以叫做完人了。儒家说的君子的最高层次,就是这样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还能一心利他的完人。
以无为法行有为事,此人乃菩萨行。
这又回归到了佛法的修行上来了,以无为法行有为事,其实就是修行。
或者说:以无为之心,应有为境,行有为事,即叫做智慧行道。
我问:那么,具体怎么搞呢?
他说:无论你是念仏念咒打坐还是观照,其实都是在试图使自己的心不随外境动摇。只要心长期处在对一切的觉照里面。就叫做醒,觉照不在,就叫做迷。
试着去这样行道,时间久了,觉照的状态越来越稳定,智慧自然就来了就显现了。所以说,无为智,并非从哪里读书哪里搜索哪里抄笔记就能修来。而是自然而然从定性中流淌而出。
无为智出来做主,人就清明理智,淡然而朴实。
无为智出来做主,人就不焦虑不狂乱、如水般平静。
无为智出来做主,人就不向外奔逐、不触景生情以物喜为己悲。
无为智出来做主,人就不迷茫有方向,无恐惧对生死灾难悲喜都有着落。
无为智是一点点出来的,好像乌云遮住了月亮,一开始月亮是个月牙儿,慢慢乌云一点点散,月亮就会越来越圆,越来越光。
最后一轮圆月挂在天空郎然独照。智慧圆融了。
可能你去年因为丢了三百块一直在心疼烦恼,过几年你智慧启用了,你再丢三千块也不动情绪,赚了三万也没有高兴到哪里去。当一切可有可无,若即若离之时,这是你的智慧在启用啊。
当世界上的事情、变化、外相,都不能干扰你的内心安宁,这个智慧就圆融了。
所以,自心定而生慧,慧是真心在事相上的妙用,就连释迦牟尼仏陀,也是如此。
小沙弥说到此处,一声远远的钟声传来,他抬起头看看天边,已经霞光满天,已入黄昏,便合十说道:施主,时间不早,早点下山吧。我说的,也只是一人之言,你可以参考参考,也可以试着默默在生活中观照。点起一盏心灯。
我点头致谢,心里清凉感恩。他转身而去,不一会便消失在山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