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是消除仇恨和无知的最好方法——马克吐温
文章类型
旅行见闻
文章字数
字,阅读约2分钟
山南桑耶寺独行。我是一个目的非常明确的人。看过大昭寺的《释迦牟尼佛十二岁身像》和布达拉宫的《白檀天然观世音菩萨像》后,不忍寻觅到桑耶寺的路。我准备休息一天,然后出发去看“像我一样的莲花老师像”。结果第二天4点半就醒了。好吧,我直接回去休息。与内地有两个多小时的时差,平时9点才出发。我摸黑打车到了出发地点,摸黑买了一张去桑耶寺的票,再坐公交车。
和同桌的朋友打招呼,能感受到他的强硬和戒心。汽车从黑暗开到阳光再到白茫茫,从城市里频繁的红绿灯开到高速平坦的城际,再到曲折颠簸的老山路。他们和车上的人一起念诵莲花大师的心咒,从打坐到困倦再到觉醒。下车等待索要返程票后,同座的朋友过来聊天。他听说我有高反应症状,就把从色拉寺和尚那里收来的一粒藏药给他吃,干吞了下去。然而,这些花生大小的药丸在他们的喉咙里卡了半天才融化。
这位家住河南,身在广东的朋友说,接下来要去青浦。我问怎么去那儿。答案是总会有办法的。看来这位兄弟也是一个很随性,很执着的人。桑耶寺不大。主楼只有一个三层的大厅。顺时针绕寺寻找莲花师,发现“像我一样的莲花师”并不像之前《藏地生死书》中的画面那样庄严。我心中充满了疑惑,于是静静地看着,感受着,回忆着,对比着。最后的结论是,荷花老师并没有戴上书中画中的华丽花环。
看来我的眼睛不是很清楚。我无法看透世间的浮华,直接看到自己的内心。也许我的逗留非常虔诚。莲花师塑像前廊柱下席地而坐的一位藏族姑娘对我轻轻一笑,温婉亲切。这温柔的笑容,我一路上只见过三次。一次是在布达拉宫的一座寺庙里。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和尚笑着示意我进寺时脱帽。一次是后来在桑耶寺大殿二楼的一个小大厅里,一位微胖的中年和尚笑着迎了过来,要我用桌上的碗喝一口。
沉淀出暗红色细颗粒的水,用手势表达为花蜜。给我一粒食物?说:吃吧,感觉是糖分多的糌粑。第三次是女孩,沉默的微笑。她白皙干净,衣着朴素,没有任何饰物,举止柔和,只有在人身上才会看到。她拿着法书,向“像我一样的莲花老师”修法。法书里有一幅我非常熟悉的莲花老师的照片。他们拜佛多,修法少,厚直多,温柔少。所以现在回想起来,这三个人觉得他们都是非常厉害的从业者。
好了,今天的旅行见闻就分享到这里了,再次感谢您来到《车强说影视》旅行“小栏目”,每一次的相遇都是一种缘分,期待与您下次相遇不见不散!
人生不过是一场旅行,你路过我,我路过你,然后各自修行,各自向前。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