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石窟寺壁画作为石窟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历史、艺术、宗教信仰、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文明长河中最为璀璨的纪念之一。石窟寺壁画在我国分布之广、数量之多、持续时间之久,它处难以企及。新疆位于古代丝绸之路要冲,是东西方文化荟萃之处,是佛教石窟艺术传入中国的首及之所。新疆石窟寺壁画不仅表现出强烈的地域和民族特色,是古代新疆社会的真实反映,而且其保留的希腊、印度、犍陀罗和波斯艺术成分,更是研究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珍贵形象资料。
但这些被赞叹为“殆越人工”“丹青妙画”的壁画,在历经千年的自然与人为破坏和自身材料老化之后,已经面临各种各样的病害困扰。几十年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同仁们在壁画保护修复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和实践,积累了许多不同类型壁画保护修复研究经验并成果丰硕。包括上世纪50年代-90年代开展的永乐宫壁画揭取修复归安,敦煌莫高窟起甲壁画修复,西藏布达拉宫壁画保护,福建漳州二宜楼壁画和彩绘保护等;进入本世纪开展了北京智化寺壁画环境监测与病害现状调查,集安高句丽墓葬壁画保护修复,西藏白居寺、大昭寺、哲蚌寺壁画保护修复等,出版了《馆藏壁画保护技术》等研究成果;在开展文物保护修复实践研究的同时,我们还根据国家文物局要求,举办中意合作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培训班、中日韩合作丝绸之路沿线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人员培养计划、国家文物局馆藏中长期壁画保护修复培训班、西藏壁画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人员培训班等,为全国各地培养了近百名壁画保护修复专业技术人员。
近十年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新疆龟兹研究院的委托,持续开展了龟兹石窟壁画保护修复研究工作。其中由于修建水电站导致洞窟壁画遭水侵蚀并于年完成揭取的库木吐喇石窟已揭取壁画保护修复工作的设计与施工工作均由我院承担完成。同时与龟兹研究院合作,为其培养了5名壁画修复技术人员。张晓彤同志所著《库木吐喇石窟已揭取壁画保护修复研究报告》,是我院在壁画保护修复领域进行的又一次探索和总结,是立足于文物修复师视角对壁画文物修复进行的深入思考。作为工程项目,我们并没有将思维仅仅限定在修复范围,而是通过一系列前期调查、检测、试验研究,在戈壁深处历时两年将幅病害复杂、无法展示的壁画做了研究性的修复,最终使病害消除且能够展示。在技术方面也收获颇多,比如将蜂窝铝板作为非平面型壁画支撑体,为类似工作提供了借鉴。
同时,在时隔五年之后,这本书还能够针对工程项目中存在的遗憾,回头反思文物保护修复的核心意义所在,这在新时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例如,本书作者认为,壁画原本附着于石窟寺或建筑、墓葬之中,在不得已揭取之后变成了馆藏可移动文物,作为文物而言它依然珍贵,但是其与原始环境的割裂,在客观上造成了对其进行价值阐释、传播解读、甚至保护修复的障碍。因此对揭取壁画进行保护修复工作必须回归到对其承载本体的研究,回到库木吐喇石窟经历的历史中去,将遗落在岁月中的片段串缀在一起,才能扩大馆藏壁画研究的外延,从而使其价值内涵更为丰富。又如,文物保护修复的最终目标是能够通过保护修复实践阐释其所承载的价值,并能够通过综合系统的研究使其得以长久传承。为达成这一目标,文物保护修复必须是一项需要多学科合作的专业工作,在国家高度重视文物保护的今天,其任务日益繁重,但是在历史、艺术、科学、技术研究和实践都高度专业化的情况下,在文物保护修复领域多学科融合更加需要受到业界每一个人的重视,否则正如本报告作者所言,保护修复的只是“物”而非“文物”。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始终致力于推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与理念的进步,坚持知行合一,相信《库木吐喇石窟已揭取壁画保护修复研究报告》一书的付梓,会对推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及相关研究进步,特别是如何在修复工作中不忘初心,遵守文物保护修复原则,自觉重视阐释文物本体价值,为展示传播利用奠定基础等带来启示和推动!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
内容简介
库木吐喇石窟现有洞窟个,其中保存有壁画的洞窟40余个,保存有丰富而独特的石窟建筑、壁画、塑像和题记等,是新疆境内规模仅次于克孜尔石窟的第二大佛教石窟寺,其开窟造像的延续时间较克孜尔长了三个世纪,保存的龟兹晚期石窟较多,是研究新疆地区佛教石窟及壁画艺术发展、演变不可缺少的资料。
内文举隅
《库木吐喇石窟已揭取壁画保护修复研究报告》
供稿:人文图书中心
编辑:零露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217.html